“生豬第一縣”探路清潔養豬
有了畜禽廢棄物零污染處理裝置,沙子嶺豬資源保護場環境大為改善。
湘潭縣養豬很出名。全縣常年存欄生豬120萬頭以上,每年調出近300萬頭,既是“全國生豬生產第一縣”,也是“全國生豬調出第一縣”。
近5年,湘潭縣每年拿到的財政養豬補貼,也是全省最多的縣。但一個巨大的陰影一直籠罩著這個“生豬第一縣”:養豬越多,污染越大;不少村莊眼看陷入了“客不進屋,坐不喝茶”的境地。
一方面要確保生豬供應,一方面又要農村環境清潔。“兩難”面前,縣里加大投入,科學治污,探索出清潔養豬的5種模式。
日前,記者在湘潭縣走農家、看豬舍,領略清潔養豬模式的示范效果。
梅林橋鎮飛龍村的“沙子嶺豬資源保護場”,是應用物理方法處理豬糞尿的示范點。只見傳送帶緩緩移動,11棟豬舍的糞便、污水,被送進一個封閉的自動處理裝置。半小時后,豬糞尿污水經高溫滅菌,水汽蒸發,殘渣臭氣消除,晾干就是上好的花肥。上萬頭的豬場,既看不到污水,也聞不到臭氣。現場操作員介紹,這套設備投入300萬元,每天處理糞尿污水30噸。
相鄰白云村的偉鴻生豬養殖基地,一個投資近千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剛剛建成。在這里,管道把豬舍的糞尿歸入一個巨大的處理池。相關負責人稱:“基地正式啟動后,池子將使用化學殺菌,清水外排,與城市污水處理相似。”
適用于大型豬場的,除了以上物理、化學兩種處理模式外,還有豬糞尿沼氣發電模式。
在易俗河鎮赤湖村鵬揚原種豬場,2萬平方米的豬舍一字排開。總容量達1140立方米的沼氣罐,將豬糞污水密封得嚴嚴實實。發酵產生的沼氣,可直接用來燒水、取暖,也可發電。據豬場老板曾聰育介紹,整套設備投入470多萬元。
3種模式看下來,湘潭縣規模化養豬污染治理力度可見一斑。顯然,這種一次性投入動輒上百萬元、多則近千萬元的治污模式,對眾多只養幾十頭豬、數百頭豬的農戶來講,可望而不可及。
“當然,我們也有另外的模式,適合小規模養豬戶。”湘潭縣畜牧局的同志引領記者,又來到梅林橋鎮養豬大戶劉均銀的豬舍。
經嚴格消毒后,記者獲準進入豬舍。只見300多頭仔豬在翻拱、嬉鬧,活力十足。不見處理糞污的裝置,但整個豬舍同樣干凈整潔,幾乎沒有異味。這里的奧妙就在于一張“床”,豬舍采用的是發酵床清潔養豬技術。
這種技術從日本引進后,經過本土化改良,在湘潭已有10多個豬場使用。劉均銀的豬場采用這一技術,只花了5萬多元。發酵床用鋸木屑、谷殼等為主要墊料,按比例搭配發酵菌,鋪滿豬舍,生豬糞尿水不外流。“發酵床就好比小孩子用的‘尿不濕’。”劉均銀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在場的縣畜牧部門的同志補充道:“不僅‘尿不濕’,豬食用的飼料含發酵菌,排出來的糞尿,本身就沒有臭氣。”
與發酵床養豬一樣,還有“閉合循環生態養豬模式”,也適合小規模養豬戶。
在云湖橋鎮建東村的科星生態農業公司,記者看到的是一派田園風光,4棟豬舍后,是大片的菜園、果林、苗圃,滿眼郁郁蔥蔥。公司承租周邊300畝荒地,豬糞污水用水泵引上山,再從上至下自流灌溉果園、菜地,農牧循環,自我凈化,豬糞尿不外流。
一路看下來,5種養豬污水處理模式讓人大開眼界。這些治污示范點,或多或少得到了政府的補助和立項扶持,多的補助上百萬元。
但從大面積的養豬戶來看,對養豬的糞尿污染,依然沒有自覺采取辦法。
在湘潭縣古云村,半數農戶養豬幾十頭、上百頭,房前屋后“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村里古城漁場的場主劉宗榮抱怨:“那么多豬糞尿,一不留神就直排魚塘。去年兩口塘里的魚就因此死光光。”
記者隨便走進路邊一戶姓劉的養豬戶家,談及豬糞尿污染環境的話題。“為什么不想辦法處理?”正在喂豬的女戶主雙手一攤:“人要吃肉、豬要拉屎。豬多了,屎尿自然多。能有什么辦法呢?”
■專家求解
吃放心肉,喝干凈水
湘潭市畜牧水產局總畜牧師 吳買生
全省年出欄生豬超8000萬頭,生豬產業在湖南省農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大量養豬,豬糞尿任意排放,一些養豬村已變成了“豬糞村”和“污水村”。
如何讓百姓吃放心肉,又喝干凈水?我們想了很多辦法,5種養豬污水處理模式就是成功的示范。但放眼整個湘潭市乃至全省,養豬污染的治理,依然任重而道遠。
解決“吃肉”與“治污”的矛盾,養豬業者當然要加強環保意識,推行生態環保養豬。政府更要大力扶持,把養豬治污作為公益性工程,治理好“豬糞村”和“污水村”。
畜牧部門要為政府當好參謀,根據環境容量,制定生豬發展和污染治理規劃,劃定禁養和限養紅線;環保部門要統籌城鄉治污,加大投入,強化監管,提高門檻,像處理城市污水一樣,抓好農村養豬治污,做到養豬良性發展、環境清潔秀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