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節水迎來新的機遇期
水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基礎自然資源,同時也是國民經濟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億立方米,占全球陸地可更新水資源量的6%,人口占世界的22%,人均水資源量為2200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個水資源嚴重貧乏的國度。同時,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較大,加之自然稟賦原因、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影響,水資源更趨緊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再降低30%的約束性指標。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黨中央和國務院首次把水問題作為一號文發布,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了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一是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二是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三是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
我國工業取水量占總取水量的1/4左右,其中高用水行業取水量占工業總取水量的60%左右。“十一五”期間,通過調整工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和開展節能減排,以及火電、化工、鋼鐵、紡織、造紙、石化、食品等高用水行業的節水技術改造,我國工業節水取得明顯的成效。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69立方米降至2010年的105立方米,累計下降37.9%,實現了“十一五”下降30%的節水目標。
然而,我國工業的粗放發展方式仍未根本扭轉,工業用水問題仍很突出,用水管理水平依然落后,用水效率依然偏低,水環境影響依然較大,不能適應我國水資源緊缺、水危機加劇的嚴峻形勢。2010年我國用水總量為5998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量為1407億立方米,占23.4%。隨著我國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工業用水量仍處于增長的趨勢,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面臨嚴峻的挑戰,工業節水作為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迎來了新的機遇期。
工業節水存在八大主要問題
從全國總體情況來看,工業節水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節水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我國僅有《水法》一部法律,呼吁多年的《節約用水法》尚未出臺。同時,在《環境保護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相關法律中,節水篇幅也缺乏突出的內容。
第二,節水理論體系不清晰。節水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特點,涉及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各個方面。目前,節水理論體系不夠清晰和完善,節水過程尚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
第三,節水目標未能落到實處。節水目標作為與節能、環保并列的國家規劃約束性指標,并未如節能、環保指標一樣將約束指標按地區進行分解落實,對地方政府進行責任考核。國家層面的節水推動力度十分有限。
第四,節水規劃不夠系統和全面。目前,我國的水務管理體系偏重于對城市、農村和流域的節水管理,對節水影響相對較大的工業行業管理偏弱。同時,“十二五”工業節水規劃至今尚未出臺,行業、企業對節水的總體規劃也不夠重視。
第五,工業布局與水資源分布匹配不合理。由于我國經濟粗放的發展方式未能根本扭轉,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以及高用水高污染行業的產業置換需要一個長期的變化過程,工業布局和水資源不匹配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甚至在近期還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尤其是黃淮海流域、華北等極度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顯得尤為突出。
第六,節水技術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工業節水技術仍未擺脫長期以來的簡單復制和模仿階段,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第七,市場激勵機制不夠健全。水的市場激勵機制還未形成,偏離水資源價值的價格體系已成為我國工業節水的最主要“瓶頸”之一。
第八,工業節水管理有效性不足。長期以來,工業節水呈現“說的多做的少”的局面,至今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節水統計上報制度和用水效率評估制度,節水管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嚴重不足。
工業節水潛力尚待挖掘
我國工業用水節水管理制度需要完善,用水效率需要提高,水資源配置需要優化,節水技術需要創新,市場機制需要健全,同時也正是工業節水的潛力所在。
一是加強節水管理。工業節水管理仍顯粗放,跑冒滴漏明顯,仍有強化精細化管理的必要。工業企業供水管網漏損情況嚴重,檢測漏損手段不足,管道更新補漏滯后,尤其供水三級計量不完善,管理落后企業,管網漏損率甚至超過20%。
二是提高用水效率。我國粗放式用水方式仍很明顯,節水意識不高,用水浪費現象普遍,用水效率依然較低。有關研究顯示,我國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雖有較大改善,但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相當于20世紀末韓國和以色列的4倍、英國的2倍,接近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水平。
三是推廣應用節水工藝和技術。干式除塵、干法輸灰、空冷、高效用水,少用水、不用水的工業節水工藝,以及高效循環用水、空冷、汽化冷卻、氣霧噴淋等節水技術推廣普及空間較大。
四是開發利用非傳統水資源。我國可取水資源已接近極限,只有通過節流開源緩解用水矛盾。開發利用非傳統水資源是節流開源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廢水開發利用。2010年處理污水量為174億立方米,回用水量為28.3億立方米,回用率達到16.3%。按照目前的技術,回用率可以達到70%以上。另外,我國廢水排放量近600億立方米,廢水再生利用的潛力很大。
其次是利用海水替代淡水。我國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東部沿海遍布城市、港口和島嶼,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海水淡化技術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已很成熟,具備了很好的海水利用條件。2009年,我國海水直接利用水量為488.8億立方米,海水淡化水量為0.3億立方米。目前,海水直接利用主要是火電冷卻用水。隨著其他行業直接利用海水或循環利用海水技術的創新突破,海水利用量還會有大的增加。同時,海水淡化已受到沿海城市的高度重視。隨著淡化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和治水成本的下降,海水淡化在我國將進入快速增長期。
再次是雨水開發利用。歐洲發達國家和以色列等缺水國家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雨水利用體系。近年來,我國北京、上海等缺水城市對雨水的利用已進行了很多試點,尤其北京奧運期間,在奧運場館建設了完善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2009年,我國雨水收集利用水量已達到6.9億立方米。隨著雨水收集利用技術產業的進步,我國雨水利用水量將會快速增加。
“十二五”工業節水工作重點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規范節水行為。應盡快研究制定《節約用水法》,研究制定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和嚴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研究出臺工業節水管理辦法,引導和規范全社會的用水節水行為。
二是加強組織領導,嚴格監督管理。應盡快建立工業節水管理體制,健全節水管理機構,建設工業節水支撐平臺,創新節工業水管理體系,加強工業節水領導能力,提高監督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標準化體系,提高節水水平。應盡快研究建立健全工業節水標準化體系,科學引導和規范工業領域開展工業節水工作。
四是創新支撐技術,推動產業發展。應支持研發工業節水高新技術,開發工業節水工藝裝備,推廣應用節水技術和產品,推動節水技術產業發展。
五是開展工業節水試點,加強示范引導。通過在火電、鋼鐵、造紙、紡織、石化等高用水行業,建設節水示范工程,創建節水型企業,引領工業節水工作,推動節水型工業建設。
六是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節水管理。應盡快建立完善節水信息化體系,實現水利、環保、能源和工業等相關節水信息的聯網,定期公布公告和組織發布工業節水信息。
七是增強財稅支持,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應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國家、地方、用水戶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體系。國家和地方應考慮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國家和地方節水基金,用于支持節約用水技術改造和管理。另一方面,應盡快制定全國供水成本核定導則或辦法,科學合理地核定成本。
八是增強節水意識,鼓勵公眾參與。應建立健全節水社會監督體系,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廣泛宣傳節水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知識,增強社會節水意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