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垃圾圍村”頑癥漸緩 農村生活垃圾粗分類
曝光“垃圾圍村”時隔半年,在廣東省上下的努力下,這一頑癥正在逐漸緩解。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硬件設施,保證垃圾收運處理全過程的順暢運轉,改善生產、生活習慣等軟環境,也是解困“垃圾圍村”的“金鑰匙”。在這方面,江門鶴山市共和鎮萊蘇村的經驗或者能給全省廣大農村提供不少借鑒。
“習慣”決定村容村貌
7月3日,江門鶴山市共和鎮農村清潔工程專項活動在萊蘇村隆重啟動。此前,5月8日,分管垃圾處理的副省長許瑞生曾帶隊考察萊蘇村的生活垃圾清掃、收運、處理情況,整潔的村容給考察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幾何時,萊蘇村的村容卻大異于今天:垃圾徑直倒在大門口和路邊,牲畜隨地大小便也沒人打掃,人們一不小心就會踩中“地雷”。甚至由于垃圾一直不清理,久而久之連道路都變窄了。
1998年,剛剛上任萊蘇村支書的鐘華基第一件抓的事情就是解決“垃圾圍村”這一老大難問題,針對垃圾處理約法三章,并將其印發成宣傳單發給每家每戶。所謂的約法三章其實很簡單:村民必須將自己家的垃圾扔到垃圾池,如果發現有不遵守章程的行為,第一次進行警告和教育,第二次就處罰到公共場所打掃衛生。
“剛開始,有幾個村民因為長期亂扔垃圾的習慣,沒有遵守約定,很快就受到周圍鄰居和村委會的批評和監督。”鐘華基告訴記者,由于村民彼此之間相互監督,大家自覺收集處理垃圾的習慣漸漸形成。
鐘華基深知,良好的習慣離不開宣傳教育。在他的主持下,村里定期出黑板報、貼公告和宣傳畫,鼓勵村民為萊蘇村的整潔村容村貌作貢獻。
一晃眼十多年過去,萊蘇村簡易的水泥垃圾池也“鳥槍換炮”變成了干凈整潔的垃圾屋。如今的萊蘇村,村道兩旁,綠樹成蔭,村里井然有序,幾乎見不到扎眼的生活垃圾,微風吹拂,還能隱約聞到稻花香。
賣廢品實現垃圾粗分
作為鶴山市成功突破“垃圾圍村”的一個縮影,萊蘇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另一個秘訣是“垃圾分類”。
正如長期研究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的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設施管理處的熊孟清所說,解“垃圾圍村”之困,需要全盤協調。首先是源頭分類,形成家庭干濕粗分,村委會再組織干垃圾細分的模式,以回收利用為核心,減少垃圾量。
對這一點,廣東省政府有著清醒的認識。許瑞生在鶴山調研時就指出,鶴山市要逐步建立適應農村生活特點的垃圾分類系統,增強分類意識,并表示“農村垃圾分類要結合農村實際,可粗可細,不必太拘泥于嚴格的垃圾分類標準,從動員和鼓勵農民如何減量化開始。”
事實上,在農村地區實施垃圾的粗分類并非想象中困難,甚至有其“先天的優勢”。省住建廳城建處有關負責人說,多數農民都有勤儉持家的習慣,一些瓶子、廢紙之類的垃圾總會挑出來賣廢品賺錢;一些廚余垃圾還會用來喂雞、喂豬。“實際上,農村里丟棄的垃圾,往往是已經經過初步分類處理了。”
記者在萊蘇村的垃圾房看到,正是由于村民自發地對很多垃圾進行了回收,這里的垃圾大多是塑料袋、落葉等不可回收的。村里的保潔員告訴記者,這么一來,每天需要處理的垃圾量大大減少了,“一般5個自然村轉下來,不到半天時間就能把這些垃圾全部運到鎮里的中轉站”。
垃圾從戶到縣入收運網
作為省住建廳第一批縣域生活垃圾城鄉收運處理試點之一,2007年,鶴山市先后把桃源、雅瑤兩個鎮定為農村垃圾處理先行點。2009年,鶴山市在全市80多個基礎條件比較好的村莊,推廣農村生活垃圾統籌集中處理經驗。鶴山“打響‘人民戰爭’,整縣(市)推動”,也被媒體譽為廣東省農村垃圾管理的“鶴山樣本”。
據了解,2010年,鶴山市即開始推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建立市、鎮(街)、村三級聯動管理機制,編制了覆蓋全行政區域的《鶴山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各鎮(街)配備了環衛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械。
據鶴山市市長伍宇雄介紹,目前,鶴山已經建立城鄉垃圾收集點1730個,配備農村保潔員921名,建成14座鎮垃圾轉運站,包括去年新建一座日處理120噸的桃源垃圾壓縮轉運站。截至去年年底,鶴山市農村垃圾收集率達95.6%,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
以記者采訪的鶴山共和鎮為例,近年來著力整治“垃圾圍村”問題。鎮長陳新梅表示,為搞好農村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政府對農村每個垃圾屋建設補貼4000元,今年內計劃再新建17個垃圾屋。
鎮上的垃圾中轉站則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又進行升級改造。目前,中轉站共有工作人員4名,每天處理約為10車、共50噸生活垃圾量,最后由鶴山市政環衛所統一清運至馬山填埋場填埋處理。
農村垃圾應以無害化處理為主
觀點
農村垃圾應以無害化處理為主
應該說,“鶴山樣本”背后是有“經濟基礎”支撐的,2010年,鶴山市經濟綜合發展力在我省67個縣(市)中排名第5。
而據報道,恩平市的許多農村地區雖然村民也愛干凈,但因資金緊缺長期難以解決隨地亂扔垃圾等問題。“有的自然村一年集體收入才不到3萬元,垃圾處理一年就要花去5萬到6萬元,確實是有心無力。”因此,在欠發達縣(市)全面推廣“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成為難啃的“硬骨頭”。
鼓舞人心的是,廣東省政府在今年初的一份意見通知中明確,“十二五”期間,省財政統籌省治污保潔工程專項資金補助粵東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活垃圾處理場(廠)建設、收運系統和封場整治。今年5月,廣東省政府又發文要求,省、市、縣要加大財政投入,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和設施運營費用支出要列入地方財政預算。
廣東省政府參事胡浩民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各地市應利用省委“提倡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契機,落實好農村環衛硬件設施建設的專款應及時到位。同時,積極發動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如爭取當地鄉賢和企業資助等。
垃圾的最終處理技術也是至關重要一環。各級環保部門應加強對垃圾處理設施周圍環境質量的監測檢查,對處理不達標造成二次污染的應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李適宇特別不贊成農村建立小型的垃圾焚燒廠,“因為垃圾焚燒需要連續的800攝氏度高溫才能避免產生有毒物質,否則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在技術標準沒有達到之前,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還是應該以無害化處理和填埋為主。”
有學者建議,1個村建立1個大中型漚肥場,集中全村生活垃圾。首先對垃圾進行分類,對不能發酵的無機物、玻璃、石子、塑料袋等垃圾與能發酵的有機垃圾進行分類。不能發酵的垃圾運到縣垃圾處理場處理,能發酵的垃圾直接進入沼氣池發酵漚肥,產生的沼氣可作生活燃料或提供生產用能,沼渣、沼液用于種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使垃圾處理實現資源化。
鏈接
系統垃圾分類的廣州樣本
當然,僅僅依靠農民賣廢品來實現垃圾分類還遠遠不夠,特別是一些農藥瓶、廢電池等有害垃圾,如果不能有效地分類處理,危害頗大。熊孟清表示,生活垃圾分類如果不能系統推進,垃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都將受到影響,無論下游處理技術多么成熟與先進都將無用武之地。
系統推進垃圾分類,目前城市的條件較農村更為成熟。而廣州作為廣東兩個垃圾分類試點之一,近期動作頗為引人矚目。
在廣州最先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街道,廣衛路華寧里社區居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社區里,廚余垃圾(濕垃圾)投放至每層樓道綠色垃圾桶,其他垃圾(干垃圾)投放至每層樓道的灰色垃圾桶,有害垃圾投放至每棟首層紅色垃圾桶,這些規定執行主要靠大家的自覺性。居委會每星期都會去每家每戶一次,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
記者還走訪了廣州獵德街道辦事處,發現這里已為“廚余垃圾專袋投放”制作了詳細指引。負責垃圾分類的指導員方少武告訴記者,“廚余垃圾專袋”由街道統一制作,并且進行編號登記,按每個家庭每天1個的標準免費配發到戶。“配發專袋之后,我們還要根據專袋編碼進行跟蹤,統計垃圾分類做得好的住戶,并給予獎勵。”
據了解,對垃圾分類,廣州市委、市政府已下達了工作目標責任書,考核不達標、推進不力的區和部門將被“問責”。
熊孟清表示,受環境資源等因素制約并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推行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處理將是必然趨勢。在這方面,條件較好的城市先行一步,其經驗將來也可供農村參考。中山大學環科院的李適宇則認為,目前在農村,可以通過宣傳推廣一些有代表性的村鎮,讓農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具體內容。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