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千億鐵腕治污
“太湖人不喝太湖水”。5年時間過去了,太湖人依然在喝水庫水。
藍藻爆發后,太湖周邊地市采取了鐵腕治污手段,太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進展。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在宜興市周鐵鎮看到,當地一大批化工企業已經關停并轉,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裝備產業的蓬勃興起。盡管當地財政收入一度銳減,但削減了污染源,納污入管,污水逐級處理,“從宜興入湖的水質,比上游來水的水質還要高。”
但是,治污是一場持久戰,現在距離“清水藍天”的治理目標仍然相去甚遠。根據有關計劃,太湖治理將投入一千多億元,而要繼續改善太湖水質,還需要持續投入。
值得警惕的是,如今,太湖治理剛剛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太湖周邊治污前線已經開始出現懈怠的苗頭。
鐵腕治污 關停污染源
建鎮2700年歷史的宜興市周鐵,素有“陽羨狀元地、周鐵教授鄉”的美譽,是“無錫西門外第一鎮”。但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讓當時的太湖“化工之鄉”周鐵鎮成為眾矢之的。“出事了,總得有責任承擔者,周鐵不幸中槍。”當地人士如此解讀當年周鐵所面臨的輿論環境。在當時因此事問責的5名官員中,有3名來自周鐵。
隨后,周鐵刮起了環境治理風暴,對當地化工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大幅度削減污染源。僅2007年,周鐵鎮就關停了化工生產企業96家。2009年,周鐵鎮再度關停臨近太湖的10家上規模的化工生產企業,這10家企業2008年共完成應稅銷售8.7億元。而當年周鐵鎮的應稅銷售總額為76億元。
連續關停化工生產企業,使周鐵鎮的化工生產企業從高峰時的330余家,下降至目前的46家。化工產業在全鎮經濟中的比重由85%下降至30%。2007年至2009年密集關停化工生產企業,讓周鐵的財政收入損失4000余萬元。根據公開資料,周鐵鎮2009年的可支配財政收入為3.8億元,但到了2011年,周鐵鎮可支配財政收入為1.37億元。
周鐵鎮宣傳委員王碩說:“化工產業曾經是周鐵的龍頭產業,要關停這些企業,讓周鐵的經濟著實痛了一把,這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
在政府強力推動化工污染治理后,周鐵化工企業開始轉產或者搬遷到其他省市。據王碩介紹,2007年密集關停化工生產企業以來,來自江西、安徽等內地省份的招商人士絡繹不絕地來到周鐵,勸說當地的化工企業去落戶。
江蘇銀燕化工本來是周鐵鎮一家上規模的化工企業,自從周鐵開展環境整治后,逐漸將產能搬遷至江蘇鹽城。目前,銀燕化工僅在周鐵設立營銷總部。搬遷至鹽城后,銀燕化工成為鹽城僅次于起亞汽車的第二大企業。
以行政強制手段治理環境污染方式,不僅僅在周鐵鎮實施。據介紹,環太湖地區的治污壓力都很大。
以宜興市為例,該市有9條河最終匯入太湖,全市對每條河采取“河長負責制”,各級黨政機關的一把手就是當地的“河長”。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就曾經任流經周鐵鎮的漕橋河的河長。相應地,無錫市委書記、宜興市委書記以及周鐵鎮黨委書記都是河長。
除此之外,太湖境內每條入湖河流的河口,都設有污染監測站,24小時監測河水質量。“從宜興入湖的水質,要比上游來水的水質還要高。”
在關停化工企業的同時,周鐵鎮也在主動進行產業轉型,將當地產業中心轉向工程機械行業。
據介紹,周鐵鎮目前擁有機械裝備生產企業190家,固定資產原值30億元,從業人員規模上萬人。其中規模以上機械裝備企業約50家,固定資產原值達20億元。全鎮在機械裝備產業中擁有頗有影響力的全國“單打冠軍”5家。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產值已經占全鎮經濟總量的50%,成為龍頭產業。
根據規劃,周鐵鎮已經申報“國家機械裝備產業基地”,力爭在幾年的時間內,塑造一批高端機械裝備制造的現代企業,建成銷售規模達400億元的機械裝備特色產業集群。
完善設施 加大環保投入
除了關停化工生產企業,削減污染源外,周鐵鎮還強力推進排污口封堵、污水納管工作。“對于一時難以關停的化工企業,要求他們加大環保投入。”周鐵鎮環保辦公室賈主任介紹說。
以江蘇瑞佳化學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為達到污水排放標準,投入430萬元對原來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新建一座日處理能力達300噸的污水處理站。
根據周鐵鎮雨污分流、納污入管的要求,瑞佳化學這樣的工業企業需要將自己產生的污水凈化,使污水的COD含量達到污水處理廠的要求,才能夠排放進污水處理廠的管道。“每個工廠都有一個接管處,連接污水處理廠的管道,管道閥門的管理權掌握在污水處理廠手里,如果水質不達標,污水處理廠不會允許企業排放的。”賈主任說,為此,周鐵鎮投資2760萬元建成了日污水處理能力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
在瑞佳化學,工業污水經過自己污水站的凈化工序,達到一定的排放標準,納入周鐵鎮的污水排放系統,再經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使水質達到一定標準,最后排入漕橋河。“這樣的污水處理站,除了數百萬元的建設費用,每年還需要數萬元的運營維護費用。”瑞佳化學一位陳姓負責人介紹說。
周鐵鎮除了投資建成日污水處理設計能力為2萬噸、一期工程日污水處理能力為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還為此配套建有污水管網總里程61公里。全鎮污水治理的資金投入累計已達1.5億元。
而且,這樣的污水治理設備投資還在持續投入。周鐵鎮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徐光介紹,目前隨著污水處理廠納管企業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接近飽和,處理廠正在打報告申請擴建污水處理廠,第二期的處理能力將擴建5000噸,使日處理能力達到1萬噸。
他說:“一期投入2760萬元,包括征地、拆遷等費用。二期擴建的投資會下來,大概在700萬元左右。”
根據有關人士的介紹,目前僅在宜興市就建有10座鄉鎮污水處理廠。
而據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透露,太湖地區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建設任務依然嚴峻。他說,“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建設成本往往超過污水處理廠本身建設,太湖周邊涉及的市、縣多,自然村多,關鍵是沒有更多的管道把大量居民以及企業污水接到污水處理廠來,盡管2007年以來太湖治理中修建的主管道已達2萬多公里,但覆蓋率仍有待提高。”
周鐵鎮污水處理廠2006年底建成運營,2008年由北京建工以BOT形式收購,目前由北京建工下屬的宜興市建邦環境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運營。
據當地人士介紹,為了很好地達到污水治理標準,周鐵鎮給予了污水處理廠足夠的資金支持。“當時,每噸水費為2.8元,這在全國都是最高的。”
據介紹,宜興市建邦投資在宜興運營的污水處理能力已經達到20萬噸/天。“目前,建邦通過招標取得了宜興部分污水處理運營能力。”宜興市公共事業管理局負責人并不愿意詳談建邦在宜興市的運營。
實際上,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向宜興市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市公共事業管理局等單位求證太湖治理的具體情況時,均未能得到正面答復。各方主管部門對太湖治理的效果采取了沉默態度。
千億投入 治理仍需努力
周鐵鎮的治污模式已經成為太湖周邊污染治理的縮影,在行政強制和財政投入下,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11年底,江蘇在太湖的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水廠出水水質全部達到或者優于國家標準。15條主要入湖河流平均水質基本消除劣V類,5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超過90%。但是,2011年11月水利部副部長也坦承,太湖流域60%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劣于三類。
未來,太湖治理將面臨持續的資金投入和當地政府治污耐力的挑戰。根據國外經驗表明,解決湖泊含磷過高等問題,使湖水變清,需要耗時20-30年。比如日本的琵琶湖治理,35年總共投入239億美元,1平方公里約耗資5.6億美元。
江蘇省2009年發布《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確定到2012年太湖湖體水質由2005年的劣V類提高到V類,其中高錳酸鹽指數達到Ⅲ類,氨氮達到II類,總磷達到IV類,總氮基本達到V類;到2020年,基本實現太湖湖體水質從V類提高到IV類的目標,其中部分水域達到III類。為確保實現這兩項水質目標,江蘇省將實施保障飲用水安全、調整產業結構、工業點源提標治理、城鎮污水和城鄉垃圾處理、農村面源整治、生態修復、資源化利用、引江濟太、河網綜合整治、節水減排等工程建設,總投資將達到1083.11億元。
而江蘇省太湖辦主任今年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太湖治理最大的難題仍是投入不足,盡管2007年以來太湖治理累計投資500多億,項目完工率達到了65.6%,但剩下來的項目能否全力推進,壓力很大。
他舉例稱,太湖湖底淤泥的清淤工作,每立方要花二十幾塊錢,而從湖底抽上來的淤泥要干化并將里面的水集中再回到湖里去,這個干化過程要花30塊錢,現在幾十億元下去,才抽了3000多萬方,隨著清淤深度和距離的拉長,成本會越來越大,這個投入在“十二五”期間還要繼續深入。
值得警惕的是,當污染治理進入相持階段后,太湖周邊治污前線開始出現了懈怠的苗頭。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周鐵鎮一處農村環境治理示范項目內看到,本來經過凈化的水塘,已經被農民用來養殖;而在太湖沿線鄉鎮仍然有不少化工企業臨湖而建,如何監督這些企業的污染排放,對地方政府來說仍然是艱巨的任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