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草海綜合整治 專家稱下穿隧道可行
8月22日,昆明市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滇池草海綜合整治工程方案進行咨詢。受邀的13位專家,來自全國知名的環保、交通、地質、水利等領域,大家紛紛從專業角度,就草海綜合治理將實施的南連接線隧道建設、底泥疏浚和生態恢復“三項工程”的具體問題暢所欲言、發表高見,與會專家從科學的角度經過經濟技術比較,提出了合理的整治方案,其金點子具有較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專家一致認為:草海具備修建湖底公路隧洞條件,草海段工程采用隧道下穿方式可行。記者就此采訪了部分專家。
周質炎(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草海綜合治理是滇池治理重要突破口周質炎總工程師說,草海綜合治理是滇池治理重要突破口,草海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水利、環保、生態、交通各個方面,若能夠通盤考慮南連接線隧道建設、底泥疏浚和生態恢復這三項工程,將有利于草海的綜合治理。
就滇池草海撤水實施兩條隧道建設和底泥疏浚生態建設工程方案,周質炎總工程師說,從目前國內外的技術條件看,采取明挖施工法和盾構法施工隧道,都是可行的。根據滇池的地質和環境條件,以及接線道路的要求,采用明挖法施工隧道更具有優越性。
關于撤水以后清淤方案,周質炎總工程師說,這對隧道開挖施工來說相對影響不是很大。撤水和不撤水影響也不是很大。主要是因為滇池是7條河流的匯集地,在汛期,草海起到了防洪蓄水的作用,隧道施工要做防洪圍堰,可以根據防洪圍堰的高度,采取適當的撤水措施。
周質炎認為,把水撤掉后,是否要采用撤水的方法清淤,需要進行綜合比選,要考慮撤水以后由于滇池水位的下降,對兩岸已有的構筑物和建筑物的影響,這要作充分的論證。
李作洪(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穿越草海隧道采用明挖隧道是合理的總工程師李作洪建議滇池草海兩條隧道建設采用明挖施工方案。他說,昆明南連接線高速公路和昆明南三環公路是昆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主干道,兩條道路均橫跨滇池草海。從維護滇池得天獨厚的天然美麗景觀出發,經多方案比較,兩條道路草海段確定采用隧道方案。
李作洪解釋說,穿越草海水域隧道方案中,設計單位提出了明挖施工法和盾構法。明挖施工是先行在水中施設圍堰,然后將圍堰內水抽干后進行支護結構的施工,接著進行基坑開挖,完成隧道結構施工后再回填土。盾構法是采用盾構機械在地層中掘進,一邊防止土砂的崩塌,一邊在其保護下進行開挖、拼裝襯砌的修建隧道的方法。
盾構法方案隧道長度較明挖法增長560m,施工難度大、投資高、工期長;明挖法投資相對少、工期短,目前國內在湖泊內進行隧道建設方案中,基本采用明挖法,施工方法成熟,有借鑒經驗。綜合比較,設計單位提出草海隧道采用明挖隧道方案是合理的。
就滇池草海撤水實施隧道建設和底泥疏浚生態建設問題,李作洪認為,滇池草海不宜采取完全撤水的施工方案。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總量約800萬m3,通過1999年及2001年兩次疏挖,共完成疏挖量650萬m3,目前南部未疏挖的底泥量約149.69萬m3。能否將草海完全撤水進行隧道明挖,同時對未疏挖區進行污染底泥疏挖,為實施草海底泥疏浚工程和草海生態建設創造條件,達到節約投資的問題。
他分析后認為,草海完全撤水,在枯季可以實施,但對沿湖工農業用水戶產生影響;草海周圍底層為第四系沖、湖積,湖沼相沉積物松散層,地下水位較淺,地下水與草海水體呈互補關系,水力聯系密切,沿湖建筑物均建于這種軟弱地基上。草海完全撤水,水位將降低,分析表明對部分建筑物穩定性將產生影響;草海完全撤水對草海水生生態主要包括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導致底棲動物在整個施工期間喪失必要的生存環境,造成大部分或全部底棲動物死亡;工程施工完全撤水后,底泥長時間處于流動狀態,難以固結干化,承載力較低,工程上,只能采用水陸兩用的小型疏挖設備進行疏挖。
由此,必將導致底泥疏挖、堆積處理等工程量顯著增加,工期延長,投資增大;在汛期,洪峰流量較大,20年一遇洪峰流量達到170m3/s,而西園隧洞最大過流能力只有40m3/s,汛期若要完全撤水,必須采取抽排措施,大量抽排洪水至外海,這是很不經濟的。因此不宜采用完全撤水的施工方案。
李作洪建議從安全、經濟,降低圍堰施工難度,采用有限撤水的施工方案。他說,借鑒類似工程施工經驗,采取“有限撤水、圍堰施工、局部疏干”的施工方式比較合理。有限撤水必須制訂一個安全撤水水位,撤水至該水位應不致影響周邊建筑物的安全;同時又可以滿足湖周各部門取用水的要求;對草海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生存環境影響小;通過保持一定的湖水位,可以繼續開展已批復的環保疏浚工程施工,加快疏浚工程進度。為保證圍堰渡汛安全,草海在制定的安全水位基礎上,圍堰高度能夠防御20年一遇洪水,以保護基坑不被洪水淹沒,使施工順利進行。
王昆(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草海具備修建湖底公路隧洞條件就滇池草海撤水實施兩條隧道建設和底泥疏浚生態建設工程方案,教授級高工王昆認為,擬建工程項目區(滇池草海)地震地質次級背景復雜,地震基本烈度高,地震動參數大,湖底分部巨厚的全新世粘土、粉土、泥炭及淤泥等軟土層,工程地質性狀差。工程建設存在一定難度和潛在地質災害的風險,但具備修建湖底公路隧洞的條件。從地質角度,推薦采用明挖隧洞法施工,并部分撤水的方案較為可靠。
王昆說,擬建項目位于滇池北端草海段,處于滇池斷陷盆地西部邊緣,西側緊臨普渡河——滇池斷裂,為一條控制滇池盆地的晚更新世活動斷裂。工程區東側距晚更新世活動斷裂黑龍潭——官渡斷裂約10km;距全新世活動強烈的小江斷裂直線距離約35~40km。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工程場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2g,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總體上,場地區域構造穩定性差,工程場地地震地質背景復雜,他建議開展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王昆分析說,兩條隧洞工程建設區無活動性斷裂通過,故不存在地表斷錯的風險與危害。但場區地震烈度高,地震動參數大,地基中分布可液化的飽和粉砂、粉土層,需加強抗震設計工作,對工程可能有影響的可液化土層進行工程處理。
而草海為滇池的一部分,屬昆明斷陷盆地。工程地場分布較厚的第四系全新統海埂組(Q4h)湖、沼積淤泥、泥炭質土、粘土、粉質粘土、粉土及粉砂,土層結構復雜、層次多,其工程地質性狀差,具高含水量、大孔隙比、高壓縮性、低抗剪強度,且土層的靈敏度高、滲透性弱,具顯著的觸變特性。
由于土體工程地質性狀差,可能產生變形、不均勻沉陷危及建(構)筑物安全,尤其是其中的泥炭、淤泥層,需進行可靠的工程處理。部分地基土具有觸變、流變特性,在動力作用下,極易破壞土體結構,使強度下降、變形增大,在施工中應盡可能防止對土體的擾動,及時封閉、擋護。
王昆推薦采用明挖隧洞法施工。他說,明挖法隧道施工存在圍堰堰基穩定、基坑穩定問題,可能產生側向滑動、流沙、兩側基坑擠出及涌水等危害,對工程施工影響較大,但地基處理條件、可靠性相對較好;考慮草海撤水,則施工及穩定條件將大為改善,但對環境也存在一定不利影響與危害。盾構法隧洞施工,對環境影響較小,但土層中多分布軟弱的淤泥、泥炭質土及粉細砂,潛在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可能發生透水、流土等災害,對隧道地基的處理難度大,可靠性相對較差;據勘探成果,深度約20~50m段的泥炭、淤泥質土層中有沼氣分布,隧洞施工中可能遭受沼氣等有毒氣體的影響與危害;草海段分布淤泥、泥炭等軟流狀土體,需采用冷冰法等可靠的施工措施,且盾構法施工段長不大,盾構法施工造價高、工藝復雜,但對周邊環境影響小。
王昆說,草海撤水,對隧洞施工及底泥的開挖極為有利。但草海湖水與兩岸地下水聯系緊密,周邊建筑物布置密集。東岸部分地段地下水低于湖水面,為湖水補給地下水,草海湖水排干后,周邊一定范圍的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導致地面沉降,危及建筑物安全。由于草海水深僅2~3m,初步判斷影響不大,但應進行專題研究論證。建議開展不排干草海水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與撤水方案進行綜合比較。根據水質簡分析成果,場地內地下水及湖水對普通硅酸鹽水泥和抗硫酸鹽水泥均無腐蝕性,但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由于土體工程地質性狀差,在滿足使用功能、設計要求的前提下,隧洞開挖斷面宜盡可能減小。
根據工程區的地形地質條件及現有技術水平,王昆認為從地質角度,采用明挖隧洞法施工、盾構法隧道施工均是可行的,但各有優、缺點。根據投資、環境影響、施工條件及其它影響因素等綜合比較建議個人推薦采用明挖隧洞法施工。
王昆建議:隧洞施工建設及運營過程中,需加強對隧洞周邊土體的變形、應力監測,建立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施工過程中,注重對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主流聲音科學論證是重大決策的依據草海綜合整治工程是整個滇池污染治理的重頭工程,草海清了,滇池污染的壓力就會得到極大的緩解。近日,為了慎重起見,昆明市就草海綜合治理將實施的南連接線隧道建設、底泥疏浚和生態恢復“三項工程”,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尤其專門請到我國在這方面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進行縝密的科學論證。這樣的做法,為昆明市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提供了最優化、最符合客觀規律的可靠依據。
任何決策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科學化的決策程序是對決策規律的反映,是對決策經驗的總結,是保證決策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科學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重大問題的決策后果對將來的戰略發展影響深遠。要正確地作出每項決策,不是隨便哪個人拍腦袋就能決定的,它需要決策者運用民主和科學的程序,對紛繁復雜的事物進行及時準確地鑒別與判斷,進而作出針對性很強的科學化決策,掌握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關鍵和要領就顯得比任何時候都突出和重要,運用好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也就找到正確處理各種“疑難雜癥”的金鑰匙。
伴隨著生產的社會化、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信息瞬息萬變,情況紛繁復雜,因此,實現決策過程的科學化,是當今經濟社會決策核心領導層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草海綜合治理將實施的南連接線隧道建設、底泥疏浚和生態恢復“三項工程”的決策論證過程,充分體現了決策者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把專家咨詢及各種咨詢機構不斷納入決策過程,科學、合理、民主的使用“內腦”和“外腦”的過程。因為只有在科學論證基礎上的決策,才不會貽誤時機,避免或減少失誤,才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