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力環保 不能讓破壞大于建設
11月2日,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在北京大學出席“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論壇時作了題為“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的戰略思考”的報告。王金南說,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化是壓在中國頭上的三座環境大山。他表示,幾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從目前來看,中國都是世界第一。他認為中國在環保方面戰術存在問題,執行能力也很弱,此外,制度層面的問題也值得思考。(11月3日中新網)
在習慣認知上,污染物的排放幾乎等同于工業廢棄物的排放。也就是說,我們用了幾十年的努力將中國建成為世界工廠,我們的許多工礦業產品都達到了穩居世界第一的水平。發展需要資源性投入,對資源的消耗必然帶來對環境的改變,當然,工業化水平的高低、認識及重視的程度決定了對于環境改變的方向是好的還是壞的。從王金南關于中國幾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量世界都是第一的表述,我們不難判斷目前我們對于環境的改變是破壞大于建設。
而在此前幾天,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淑蘭就已經指出,中國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能產量過剩;能源消耗超計劃增長、結構和利用不合理;機動車保有量增長過快,路油管問題突出;個別污染物減排,多數污染物持續增長;環境監管能力不足,違法排污屢禁不止……這些原因導致中國污染物排放已連綿成片,形成區域性復合污染,特別體現在全國大氣氧化性持續增強,中國成了PM2.5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很顯然,上述判斷符合我們的日常感受,以我們在幾年前還不常見的PM2.5為例,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霧霾幾乎籠罩了全國范圍內的重點城市,幾乎每天都可見霧霾襲城的內容占據了各地媒體的主要版面位置,其中京津地區的霧霾已經形成嚴重大氣污染。所以盡管專家否認我國進入霧霾高發期,但是對于很多城市居民來說,以出行戴口罩、家里安裝凈化裝置等多種方式抵御空氣質量變差,已經成為很現實的日常性行為。
在10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而根據2012年的數據,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每7-8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癥,專家稱90%以上癌癥成因是環境所致,所以今年的“全國腫瘤宣傳周”將主題確定為“保護環境,遠離癌癥”。
上述情況意味著,保護環境已經刻不容緩,而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將直面環境遭受破壞后的各種惡果。所以,必須下定決心推動環境治理,在宏觀方面加快環境立法,微觀方面加強環境執法力度,保護現有環境不再被破壞;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通過政策及資金扶持對環保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研究,加快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向高科技環保方向轉型;還有通過文化教育令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并融入人們的日常行為,要讓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每一個被霧霾籠罩的城市,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無可逃脫。
實際上,早在1972年,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就關注了氣候與環境對于人類經濟增長的承受度問題,而那個時候我們正為一個個新豎立起來的煙囪而欣喜若狂。在題為《增長的極限》著名報告中,作者之一的丹尼斯·梅多斯就警告說,人類對于氣候的警醒為時已晚,再也無法趕上全球變暖的腳步。“人類活動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可能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會顯現出來。這就好比你在淋浴時,連接熱水龍頭和蓮蓬頭的是一根很長的水管。當你意識到蓮蓬頭里流出的熱水溫度過高時,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關掉熱水龍頭,你也需要等上很長的時間,才能讓過燙的洗澡水完全從這根水管中流過。”40年過去了,羅馬俱樂部描述的悲觀情形實際上并沒有出現,但是環境的惡化程度卻早已今非昔比,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判斷“極限”會在什么時候到來,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不作出改變,我們就會越來越快地走向自己的墳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