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治理 地方是否真下狠手?
12月初,一場影響面廣、持續時間長的霧霾天氣襲來,再次把包括鋼鐵在內的高排放行業推上風口浪尖。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涉及環境保護、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政策,對環保治理再施“鐵腕”,廣受詬病的環保治理地方“瓶頸”正出現瓦解之勢。
地方政府改變前所未有
12月10日晚,河北武安地區部分鋼廠陸續接到當地政府口頭通知,要求12月11日~12月25日,要按照今年1月~10月份平均用電量的50%進行停產、限電,限電期持續半個月。知情人士記者,政府要求的提出,是出于完成今年節能減排目標、減少用煤造成的大氣污染和省、市兩級對干部考核的要求,是“節能減排任務倒逼”的,如此大力度的限電措施過去從未有過。而在鄰近的邯鄲市主城區,也于12月13日~12月25日對鋼廠及焦化廠實施統一限電;南部的曲周縣,將環境治理納入各部門及鄉鎮黨政干部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完不成年度環境治理工作任務,將對領導干部實行“一票否決”。
據知情人士向表示,12月4日,河北省一黨政機關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對邢臺兩家大型鋼鐵企業環境污染案件的處理意見,不僅要罰款,還責成他們在主流媒體公開道歉并做出承諾,且將煙塵排放不達標的問題上升到“案件”,對有關責任人做出嚴肅處理。可見,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2月16日零時,濟南正式啟動重污染天氣III級響應,火電、鋼鐵等重污染行業共36家企業被要求停產限產,保證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30%以上。日前,在山東省曹縣,責成8名不能完成治理大氣污染任務、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責任人,通過電視向全縣人民公開道歉,對2名責任人予以停職檢查。江西省出臺了《2013年度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實施意見》,將污染物排放、空氣質量等納入評價范疇,并對節能減排不合格的市縣實行“一票否決”。
“我國如果能夠真正淘汰2億噸到3億噸的落后產能,就能有效改變鋼鐵處在產業鏈利潤低端的局面。”“但是由于相關政策不到位,真正做環保的企業反而處于不利地位。”“國家要從戰略層面認真研究,出臺相關法律政策,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在今年初的兩會上,一位鋼企代表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完善環境監測部門強制性措施,嚴格落實環保指標檢查監控效果,對排放不達標的生產企業堅決停產。”與外界對鋼鐵的負面印象不同的是,他們支持政府在環保方面從嚴、從緊。
對政策公平的質疑不僅存在于鋼鐵行業。日前,遼寧省政府高調開出環保罰單,對轄區內8個未完成空氣質量考核的城市罰款5420萬元,并承諾罰繳資金將全部用于該省藍天工程。據悉,罰金將由遼寧省財政廳直接從下級城市財政資金中扣繳。有人提出,這是在用納稅人的錢治理企業造成的污染,認為“罰款其實是財政資金的一種挪移”。“群眾飽受灰霾之苦,最后竟然還要掏錢負擔這筆罰款。”業內人士向表示,罰款均攤顯失公平,還是要將罰款落到治污不力的企業頭上,加大其違法成本。但遼寧省政府此番舉措的果斷似乎證明,環保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業內人士表示,地方正從以往對環保“睜一眼,閉一眼”的不作為,轉變為將環保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的高度給予重視。廣受詬病的環保治理地方“瓶頸”已出現瓦解之勢,隨著鋼鐵行業市場競爭公平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將有助于化解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只有將不合規產能關掉,鋼鐵行業才有好日子過。”
改變源于責權逐漸“走向”清晰
鋼鐵企業作為區域經濟的骨干和利稅大戶,從曾經處處關照的“一路綠燈”、重點保護對象,到立案督辦、重點監控的源頭,地方政府“變臉”咋這么快呢?據了解,全國污染十大城市中河北省占據多半,老百姓怨聲載道,投資商望而卻步,逼迫政府不得不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對環境污染“下狠手”。
其實改變更多的源于責任的明確。環保部于12月10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公告2013年第73號》提出,將包括軋鋼在內的部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環保部門,但這并不等于放開環保監管。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文件)旨在加大環評政府信息公開、強化環評事中事后監管。”
同時,配套印發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關于切實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對于地方政府干預項目環評、不兌現環評承諾的,上一級環保部門要約談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督促進行整改,問題嚴重的應采取區域限批。
而正在修訂中的環保法(草案),同樣加強了地方政府環境質量責任比重。草案新增的第十九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下達的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約束性指標和本行政區域的需要,分解落實指標;第三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三十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定期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本行政區域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完成情況。
上述政策的完善,將從強化政府問責、改革干部考核選任機制、完善信息公開制度等方面,明確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環境的職責,以確保落實環保政策實效。
把環保硬約束變為發展大平臺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突出,且在微利中艱難運行的鋼鐵行業,伴隨著國家、社會各界更為嚴格的環境保護要求,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與其被動“治理”,不如主動“革新”,積極適應低碳環保的生態發展要求,利用好綠色制造的市場平臺,以謀求新的發展。
這樣的轉型升級,國內己有不少成功案例。據了解,唐鋼日前與天津榮程鋼鐵公司簽訂總額2000萬元的環保服務合同,開啟了河北省鋼鐵企業掘金環保產業的先河。中信重工研制了國內首臺用于褐煤提質工業化生產的高壓對輥成型技術裝備,以提高煤炭利用率、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他們順應低碳經濟的市場發展趨勢,從而有效提高了抵御宏觀經濟波動風險的能力。
勿庸諱言,目前我國鋼企普遍陷入鋼鐵主業嚴重虧損的困局,資金異常緊張,再拿出大筆資金投入環保設施確實很為難。但環保的“生死線”已經清楚地擺在眼前,謀求長久發展的企業,除了在綠色生態的產品市場平臺上追求高品質的長期效益之外,已別無選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