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環境污染侵蝕鄉愁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2月6日的報道發出一問:家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河北武安市午汲鎮格村,在他們的春節記憶里,將會留下遮天蔽日的煤塵,家家戶戶為遮擋灰塵而搭起的棚頂,早晨起來吐出的黑痰,需要剝八九層才能吃的白菜……這一切,都源于周圍林立的鋼廠和煙囪里的滾滾濃煙。”
武安市格村的遭遇,不過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就在春節前夕,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生態經濟與環境研究室副主任于法穩,到山東菏澤進行農村污染調研。他發現當地在建設新興工業城市的同時,創辦了許多以煤炭、化工為主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占用了大量農田,還給當地帶來了嚴重污染。地表水受到影響,地下水也不能幸免。
故鄉在農村的人們,原本都有一個田園舊夢:蛙聲稻米長,溪澗捉魚忙,秋高空氣爽,雪壓梅花香……但是,忙碌一年,人們終于趁著春節的機會返回家鄉,看到的卻是滿院灰塵,鼻子里煤煙味道濃烈,喝著由地下打來的水,心里也戰戰兢兢。以前,人們談及故鄉淪陷,大都是指人口的流失、鄉村的凋敝,但是這兩年,污染逐漸困擾人們心頭。每個人的故鄉環境,都在企業擴張、經濟利益的攻伐下節節敗退。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這些曾經困擾大城市的病癥,開始一一在農村顯現。
農村污染受到的關注,卻遠不如大城市。環保的石子投入池塘,大城市在最中心—波紋最大、環保投入最多、改變最快。而農村則在波紋最邊緣,幾乎察覺不到任何反應。這一方面由于農村的位置分散,單獨看,每個農村的污染問題都不及城市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源于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淡薄和話語權的缺失。村民們當然知道自己的環境在遭受污染,但是卻毫無辦法。又或者,因為污染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而不得不默默忍受。
更危險的是,這種“環保波紋”,也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行事規則。大城市要治理污染,就把企業搬到中小城市;等到中小城市環境問題凸顯,準備治理時,又會把污染企業搬到縣鄉鎮去。地方政府想到的不是解決污染源,而是把污染源搬到距離環保中心更遠的地方去。因為距離大城市越遠的地方,受輿論關注越小。
于是,在城里人抱怨霧霾嚴重、自來水不達標、垃圾圍城的喧囂聲中,中國大地上的一座座鄉村也正在靜默中沉淪。直等到春節,在城里生活的人們有機會回到故鄉,才發現自己父輩的生活環境,竟已如此糟糕。但能做的也只是匆匆抱怨幾聲,還沒等池塘里再起漣漪,就要踏上回城的旅途。
春節假期結束前的一期《新聞聯播》里,主播曾不無動情地說:“離家出行的人,請放慢腳步,再看一眼雪中的家鄉。”說者無意,聽者有情,我們回望故鄉,總不想再看到煤塵和污水。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來的,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