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石井村破解垃圾處理難題 三級分類變廢為寶
橫縣作為廣西首個成功推廣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的縣級樣本,經過10年探索,已逐步建立完善覆蓋城區的垃圾分類、收集及處理系統,縣城垃圾分類工作普及1萬多家居民住戶,分類回收率超過70%。
隨著“清潔鄉村”活動的深入開展,該縣垃圾分類處理的做法逐漸向鄉鎮村屯推廣。在此基礎上,校椅鎮石井村率先建立起全縣第一個垃圾處理中心,形成八級聯動機制,以“一組一會一社”形式,提高了群眾參與率,順利破解清潔鄉村垃圾處理難題。
1 三級分類 垃圾變廢為寶
2月17日上午9時,細雨中的石井新街干凈愜意,不少居民把房前屋后打掃干凈后,便坐在桂花樹下烤火聊天。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一紅一黃兩只垃圾桶,居民沈小珍把吃剩的早餐倒進寫有“廚余”字樣的桶里,其余礦泉水瓶等則扔進另一只桶。
此時,保潔員李文廷已經把新街的主干道和兩個市場都清掃完畢。他駕駛垃圾車回到垃圾分類屋,先把廚余垃圾倒入地底沼氣池進行溶解,再對剩余垃圾按照廢鐵、塑料、有毒有害、易拉罐、紙板等進一步分類。
隨后,記者隨李文廷驅車來到遠離居民區的石井村生活垃圾處理中心。垃圾在這里再次被進行分揀,保潔員林國明正揚起鐵鏟,將可燃垃圾“喂”進一座藍色機器的大肚子里,經過高溫焚燒,垃圾被燒成黑灰,一股股白色的水蒸汽從機器頂部裊裊升騰。“這是我們村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生態循環垃圾焚燒爐,不久前剛剛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專利呢!”自治區工商聯駐該村干部萬小龍自豪地說,他和石井新街主任黃旭從去年7月起開始研制,歷經14次改動方才成功。該焚燒爐高約1.8米,內置高溫內膽,垃圾以1200攝氏度高溫燃燒,再經活性炭去除臭味,水箱過濾煙塵,極大地降低了燃燒垃圾過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危害。
“建立全縣首家村級垃圾處理中心,初衷也是為了節省清潔經費。”石井村黨支部書記李克進坦率地說,在清潔鄉村初期,石井村的垃圾采取的是“村收鎮運縣處理”模式,然而,每天垃圾運費及人工費達175元,按照石井老街1400人口,人均年繳保潔費36元來算,根本入不敷出。自從在家門前建起垃圾處理中心,該村清潔成本大幅下降,足夠維持清潔機制的長效運轉。
目前,石井村分三級按四類處理垃圾。第一級是各農戶按照干、濕兩類垃圾進行分裝;第二級是村屯保潔員進行垃圾分類,其中,可溶廚余放入沼氣池分解,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運送到廢舊回收點,樹枝、樹葉、廢紙等不可回收可燃物拉到村委垃圾處理中心,電池、燈泡、農藥瓶等有毒有害物運送到縣里處理;第三級是在村委垃圾處理中心再度進行垃圾分類。目前,石井村12個村屯日產生活垃圾約6噸,其中不可回收可燃燒物占30%,每天約花費3小時就能將垃圾燃燒處理完畢。
“垃圾分類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回收利用,還為村里貧困戶提供了增收渠道。”萬小龍告訴記者,石井村允許保潔員把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廚余垃圾產生的沼氣也免費提供給保潔員使用,而當地生活垃圾焚燒后產生的爐渣,經過濾后可制成有機肥還田茉莉花,不少花農愿意以每車100元的價格收購,這些都成為保潔員增收的穩定渠道,“現在各村屯群眾爭相競聘保潔員,保潔隊伍趨向穩定,責任心更強。”殘疾人林國明原本是村里的低保戶,自從擔任了垃圾處理中心的保潔員,每月收入3千多元,半年來已攢下兩萬多元。
2 一組一會一社 激發群眾“動”起來
“群眾不動,再多投入都是無底洞。”橫縣組織部部長韋佳說,在“清潔鄉村”活動中,群眾才是活動的主體。送了垃圾桶,有了分類制,建了焚燒爐……硬件設施完善后,還得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石井村的屯級“一組一會一社”制度應運而生,在村屯黨支部指導下,戶主會開會討論清潔鄉村具體方案和措施,70%以上的戶主代表表決同意后,由各經聯社負責執行。
“這個月我們剛討論通過了一項新規定,誰家擺酒辦喜事導致廚余垃圾增加了,每次要加收20元的垃圾處理費。因為是住戶們集體討論通過的,所以執行起來非常順利。”石井新街戶主會副會長雷英桂說。
“我們村的活動中心,還有小公園、健身區,也都是通過‘一組一會一社’建起來的呢!”汶塘村村民譚錫偉也高興地說。
3 八級聯動 實現長效管理
為了實現長效保潔,石井村建立了“八級聯動”長效管理模式,即鎮掛點領導、干部,區、市、縣駐村指導員,村“兩委”干部農戶,經聯社干部,村民小組長,農戶,保潔員,清潔衛生監督員這八級干部群眾,通過機制聯動、信息聯動、落實聯動,有效避免了各級人員的職能交叉、信息溝通不暢、職責不明等問題。
在為村垃圾處理中心選點時,村民吳運全主動把自家的5分林地提供給村委,不要一分錢出讓金。他感慨地說:“我也是村里的一員,清潔衛生‘八級聯動’人人有責。眼看萬小龍等外鄉來的駐村干部都能如此盡心盡力,我們也應該為家鄉環境的美化作更多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