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行業能否借用互聯網思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內容”為王的傳統互聯網大佬們紛紛染指智能手機市場,欲爭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打造屬于自己的“平臺”。
由此聯想到固廢行業,是否也具有平臺潛力?如何打造平臺型企業?
依然套用互聯網流行詞“入口”和“內容”來解釋,固廢平臺的“入口”即清運環節,“內容”即末端處理環節。
目前,中國清運環節和處理環節是割裂的。在清運環節,行政壟斷日益嚴重,而處理環節的市場化則逐漸放開,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也集中在處理環節。因此,固廢平臺目前呈現的狀態是“內容”在逐漸放開,而“入口”仍由政府把控。
在處理環節涉及到的垃圾發電、餐廚處理、危廢處理等都可以歸為“內容”范疇。因此,目前,大多數企業仍只是“內容”的提供商,均受到“內容”所處的行業景氣周期影響。而“內容”屬性的不同,又決定了這些“內容”提供商所處行業周期的長短。
對于目前比較熱門的靜脈產業園概念,其實也能從這一角度去理解:由于上述提到的“入口”和“內容”割裂的問題,所以企業在短期內仍無法涉足“入口”環節。因此,先對“內容”進行整合,即推出靜脈產業園(但不限于),再根據“內容”所處的不同景氣周期,分別進行整合。
垃圾發電集中度提升
標準和監管將是決定行業成長空間的兩道門檻,更多資源傾向龍頭企業
垃圾發電這把火,從2012年下半年一直延續到了2013年,而且目前行業仍在持續升溫,項目也遍地開花,企業在融資擴張、資本運作方面的動作也層出不窮。目前,垃圾發電行業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周期,并且在這個周期內,行業空間會逐漸放大、市場集中度會顯著提高,因此龍頭企業也將顯著受益,市值有希望持續提升。
“十二五”之前,垃圾發電行業發展較為緩慢,主要是受到政策、污染治理技術和群體事件頻發這3點原因的制約。上述問題在進入“十二五”之后都逐步呈現出削弱的態勢,行業發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
最近雖然也出現了上海、武漢的垃圾發電引發公眾反對的事件,但是可以看到,收到最多質疑的并不是行業整體,而是個別企業在管理規范方面的問題,而這些爭論其實有助于優質企業后續搶占市場。
由于垃圾發電行業的成長需要依靠融資擴張,目前垃圾發電行業的融資需求呈現大幅度增強。
2013年下半年以來,天楹環保借殼*ST科健謀求登陸資本市場,綠色動力謀求H股IPO,瀚藍環境并購創冠環保(中國),而其他如巴安水務、燃控科技、天富熱電和永清環保等非固廢處理企業也開始涉足固廢領域。
根據統計,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全國已經建成投運159座垃圾焚燒廠,處理能力達到14.5萬噸/日,建設趨向大型化,單廠規模達到912噸/日;而從“十二五”市場空間來看,到2015年底,預計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超過300座,日焚燒能力有望達到30萬噸/日。
從2013年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看,市場集中度在行業本身的商業模式、監管趨嚴以及政府財政緊張的現實狀況下繼續快速提升。
由于垃圾焚燒發電采用BOT模式,初始投資大,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足夠的能力進入此項行業領域。因此,在跑馬圈地階段,融資擴張成為了企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是,目前具備良好融資平臺和通道的企業并不多。
進入“十二五”之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垃圾發電以及固廢行業發展的規范政策,并且對于行業的執行標準和監管力度也在逐漸加嚴。因此未來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講,標準和監管將會是決定其成長空間的兩道門檻,而更多的資源會傾向龍頭企業。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情況呈現土地財政收入縮水、地方債風險逐漸顯露等問題,加上各地保障房建設資金缺口的加大,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政府財政的日益緊張。
而政府缺錢的現狀,會促使其加快將特許經營的資源釋放出來,這也將給具備融資能力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帶來了提升市場份額的機會。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12家主要垃圾發電企業擁有的項目數量已經達到196座,焚燒能力超過20萬噸/日。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這12家主要企業投運的垃圾發電廠87座,投運能力9.5萬噸/日;數量的市場占有率55%、處理能力的市場占有率66%。
方興未艾的餐廚垃圾處理
目前處理環節已基本成熟,但是收運和產品銷售環節仍存在問題,未來需進一步規劃解決
回顧2013年餐廚垃圾的全年整體表現,可以用“政策年”和“訂單年”來形容。進入2014年,也意味著這些訂單將真正進入項目的建設期,與之相應的關于餐廚垃圾的一些市場規范政策,也將在2014年繼續出臺。
2013年,第三批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公布,全國共有66個城市被列為試點城市。北京、上海、山東、甘肅、黑龍江和貴陽等地也相繼出臺地方規劃和管理政策。
2014年,一些細化的技術和管理等標準條例也將陸續出臺,比如《餐廚垃圾管理條例》和《餐廚垃圾資源利用技術要求》等。
2013年訂單大量釋放。據統計,全國餐廚垃圾總處理能力2.47萬噸/日,單個項目平均處理能力211噸/日,噸處理建設投資約55萬元/噸;在建和擬建項目數量達到68個,總投資金額達到88.50億元,較前兩年大幅提升。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截至2015年,要力爭達到3萬噸/日的處理能力,目前距離規劃存在0.53萬噸/日的規模空間;但是從長期看,我國設市餐廚垃圾產生量約為5萬噸/日,尚存在2.5萬噸/日的規模空間,會繼續在“十三五”逐漸釋放。
從2013年的餐廚垃圾訂單分配看,除了一些老牌固廢企業能快速拿單外,一些謀求轉型的企業也在積極進入這一領域。
從餐廚垃圾處理的產業鏈看,目前處理環節已基本成熟,但是收運和產品銷售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未來需要進一步規劃和解決。
“吃不飽”的情況在餐廚垃圾處理領域也經常出現,原因在于餐廚垃圾的收運體系仍不健全,尤其在三四線地區,仍存在不少無視環保要求的非正規企業去搶市場的現象。
餐廚垃圾處理一靠財政補貼、二靠自身衍生產品銷售,但地方財政的緊張補貼能否順利到位仍需要這行業的進一步規范化。而其最終產品比如肥料、工業燃料等銷售還需要順暢的銷售渠道,這部分政府方面政策也需要進一步的傾斜,以利于行業盈利模式的完善。
哪些能向平臺型企業轉型?
●完備技術、整合內容
民營企業想在“入口”環節尋求突破還存障礙
平臺型企業需要具備在不同行業景氣周期都能夠持續成長的能力,而非曇花一現。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當技術不再成為障礙的前提下,平臺最重要的仍然是“入口”環節。
長期內“入口”仍會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民營企業想在“入口”環節尋求突破,恐怕還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
“入口”雖然受到限制,但是“內容”卻在逐漸市場化放開,尤其在未來,政府購買服務成為趨勢之后。因此對于企業來講,打造平臺最現實的行動,就是先趁政策紅利整合“內容”,而整合“內容”的前提是完備自身的固廢處理技術。
●重點立足熱點內容,兼顧布局潛力內容
垃圾發電最火熱,餐廚、再生資源等處于景氣初期,填埋等處于末期
如何整合“內容”呢?首先要考慮到各內容所處行業景氣周期的位置,選擇布局的時機,尤其是重點立足熱點“內容”、積極布局潛力“內容”。
目前這個時點,從各內容景氣周期看,垃圾發電處于最火熱階段,而餐廚和再生資源等新興內容尚處于景氣周期的初期,填埋等則處于景氣周期的末期。
因此從不同內容的景氣周期看,還是要重點立足垃圾發電,而且要積極開始著手布局餐廚、土壤修復和資源再生等潛力內容,否則等到潛力內容景氣周期蓬勃發展后,搶占市場的行動就會處于被動狀態。
從布局的形勢看,靜脈園等園區化處理顯然是目前集約化程度最好的方式之一。
●擇機向上游“入口”進軍
國內已有企業看到了收運環節長期的戰略意義,拔得頭籌的企業在技術儲備方面都比較完備
在目前國內的固廢領域,雖然收運環節和處理環節是割裂的,而且僅處理環節在逐漸放開市場化,但這并不代表未來的收運環節沒有放開之日。
桑德之前出資成立了桑德環衛,加快了進入上游收運環節的步伐。可以看到,國內已經有一些企業看到了收運環節長期的戰略意義,這并非簡單的業務產業鏈延伸和多一塊業務這么簡單而論。
如果這個環節能夠有所突破,平臺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入口”環節就可以趁勢而入。而拔得頭籌的此類企業在技術儲備方面一般都比較完備,“入口”問題解決后,等待他們的將是市場空間的大有可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