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產能過剩 重在長效機制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于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2013年10月5日,《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發布,全國性的化解嚴重過剩產能工作全面展開。半年時間過去,這項工作進展如何?如何建立化解嚴重過剩產能的長效機制?近日,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的組織協調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率領民建中央調研組深入山東展開調研。
既有“寒冬”也有“暖春”,企業境遇呈現“冰火兩重天”
盡管春天已經到來,但一些行業和一些企業仍在忍受“寒冬”的煎熬。以某個地級市為例,2013年,該市水泥產能利用率為49.7%,船舶企業產能利用率為40%,煉油企業產能利用率為65%,輪胎企業產能利用率為50.7%,“怎么活下去”成為當前他們最為頭疼的問題。
山東是我國工業大省,也是化解嚴重過剩產能重點省份。除了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和船舶五大國務院文件“點名”化解的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山東省還自我加壓,把煉油和輪胎行業也列入化解目錄。
調研組調查發現,盡管各地高度重視化解產能工作,但由于這項工作涉及面廣,推行起來困難和阻力依然較大。不過,一些地方和企業未雨綢繆、積極作為,讓調研組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從2003年開始,山東對其傳統產業之一的造紙行業采取逐步加嚴的環境標準,在8年內將COD排放標準由420毫克/升提高到100—60毫克/升(嚴于當時國家標準4—7倍),到2010年1月1日,又取消包括造紙行業在內的高污染行業“排放特權”。“在整個過程中,山東沒有用行政手段關閉一家造紙企業,而是用環境標準這一倒逼機制,促使有的企業自行關閉或轉型,有的企業被兼并重組,有的企業產生了加快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內生動力。全省草漿企業由最多時的上百家減至7家,6家企業成功躋身全國十強,行業整體核心競爭力穩居全國首位。”山東省副省長張超超介紹說。
“自主創新、轉型升級”成為一些企業的自覺行動。電解鋁是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近年來,山東叢林鋁業與南車、北車集團聯手,每年投入2億多元科技研發資金,帶來上百種新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頂棚、側墻等高鐵車體材料的國產化,高鐵車體材料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實現電解鋁由低端產品向高端工業型材的成功轉型。
積極“走出去”為化解過剩產能開辟了新天地。濰坊市的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是傳統優勢產業,面對國內用工、原材料等成本持續上升和國外貿易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情況,濰坊市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建廠、設立產業園區,有序轉移富余產能,比如昌邑仕文織造公司2010年在烏干達投資設立加工企業麗迪亞家紡公司,帶動國內總部企業增加出口額500萬美元。
“在國外創新孵化、在國內加速轉化”,淄博積極拓展建設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日前,美國生物醫藥孵化器——“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學園”、德國先進制造孵化器——“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園”相繼開園運營。
守法成本太高,違法成本太低,“優不勝、劣不汰”現象依然存在
“化解產能過剩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要認識到當前產能過剩的嚴重性,要認識到這不是一般的過剩,而是嚴重的過剩。”陳昌智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適度大于需求是市場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但產品生產能力嚴重超過有效需求時,將會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產業結構升級。
“當前各級政府對產能過剩嚴重性認識普遍不足,措施和手段大多停留在局部小手術,目的都是保護本區域利益,局部產能甚至還在放大。”民建中央能源資源和環境委員會委員宋健坤說。
“產能過剩是對我國經濟巨大的危害,也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同時極大破壞了我國的資源和環境,是無效GDP。”山東萬斯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波說。
調研組調查發現,造成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原因之一是“守法成本太高、違法成本太低”,很重要的就是統一的標準沒有嚴格執行,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沒有形成。
“目前還存在著‘優不勝、劣不汰’的問題。”濟南齊魯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秦貴昌說,優勝劣汰本來是淘汰落后產能的市場規則,但現在這個市場競爭法則在淘汰“小化纖、小紡織”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相當程度上是個別“小化纖、小紡織”企業所在地方政府,為了片面追求GDP指標和增長速度,甚至不惜犧牲當地的部分土地、環境等資源給予千方百計、無原則的盲目支持,低檔次擴大規模所致。“‘劣不汰’必然導致‘優不勝’。保護落后生產力,就是打擊先進產能,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會有好產業、好企業,也無法徹底化解過剩產能。”秦貴昌說。
“由于目前部分產業能耗、環保和技術等準入標準不高,門檻較低,導致企業出現進入過度,形成惡性競爭,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產品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改善上,容易形成低水平重復建設。”濰坊市經信委主任李傳恒說。
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組過程中,必然帶來企業破產重組、職工下崗等問題,有些民營集體企業還涉及職工集資等問題,出于“穩定”考慮,許多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步履緩慢。
“產能過剩不光看利用率,還要看利潤、社會風險、環保社會責任。”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副巡視員李忠娟表示,國家層面非常重視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地方也應該高度重視,“如果還在遲疑,將喪失一個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
堅持改革創新,建立健全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
“化解過剩產能關系所涉產業每一家企業的生死存亡。”濰坊特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于光富表示,“誰能領先找到一條‘謀生存、促發展’的道路,誰就擁有確保自己度過‘寒冬’的棉衣,否則只能等待那根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到來。”
“化解過剩產能,要更多發揮企業作用,核心是轉型發展,提質增效。”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王繼東表示,無論是淘汰還是促進企業轉型,更多還是要通過標準、質量、能耗、環保標準,提高一視同仁的準入門檻。
“應將淘汰落后工作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市場化手段替代行政行為,進而提高企業的主動淘汰意識。”濟南市經信委副主任王明波說。
“解決產能過剩的長遠目標和根本途徑,還是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儲林說。
“化解過剩產能,需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撐。”濰坊市常務副市長陳白峰表示,像濰坊這樣的地級市沒有立法權,缺乏化解過剩產能的法律依據和抓手,而單純用行政手段容易引起一些社會問題,建議國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確保在化解產能過剩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在于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濟南市科技局巡視員馬淑民說,應建立完善產業監測統計制度,認真做好產業發展形勢的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產業發展中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發布產能利用、市場供需等信息,建立產能過剩信息預警機制。
“行業協會要真正實現履職盡責,發揮作用。”山東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繼說,“行業協會要做好行業信息分析、行情通報、政策建議、行業監督等相關工作,避免政府在簡政放權后行業出現管理真空,真正發揮好政府與企業間橋梁紐帶作用。”
“化解產能過剩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通過改革和創新兩條路徑去探索建立治理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宋健坤表示,眼前治理關鍵,應盡快將產能和耗能總量確定并分解下發到省級單位。必須著手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企業商會、政府監管體系,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發揮出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功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