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治理 大道至簡
2013年,浙江省“五水共治”,吹響了以全面治水為抓手,促進產業轉型發展的號角。而中科院的科技智囊們與國家和地方的需求相策應,在浙江掀起了一股以治水入手的生態農業頭腦風暴,開展了率先行動。
重生的污廢水
4月4日一整天,民盟中央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一行驅車在浙江紹興、嘉興進行水體治理調研。
紹興富強牧業公司的豬場生豬年出欄10萬頭左右,年產值2億元以上。今年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以下簡稱亞熱帶所)的科學家們奔赴紹興,富強牧業150畝的養殖廢水生態治理技術示范基地投入運行。短短幾個月,養殖的黑水、臭水經過生態濕地的處理變得清澈,大片的狐尾藻覆蓋水面,撥開狐尾藻,在水中三四十厘米深的地方,可見小魚游動的影子。
“從源頭開始治理養殖污水的效果非常明顯,有機質含量高的污水都可以嘗試生態治理技術。”丁仲禮高興地向紹興市上虞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堯峰建議。
富強牧業公司總經理馮寶根算了一筆賬:“去年我們花在養豬的廢水處理上的費用高達400萬元,今年水質達到排入管網的標準,預計花費僅需10萬元。經過處理的水質達到養魚標準,還可額外增加一筆收益。”
記者看到,農民從生態濕地捕撈上來的鯉魚足足有50公分長。馮寶根說他們除了賣掉一部分大魚,還將小魚做成魚粉喂豬,減少飼料投入。
嘉興市新豐鎮金章村花家浜,河浜周圍住了不少養豬戶,就在2013年初,這里的河水還在發黑、發臭。如今卻只見,春日的花家浜,桃紅柳綠映河面,幾乎聞不到臭味。這個普通的小河浜被攔河柵分隔成數段,一片綠油油,長滿了“凈化明星”狐尾藻,河水清冽。
“狐尾藻來自南美,作為觀賞植物來到中國200多年,能高效去除水中有機物、氨氮、磷酸鹽等,并且沒有生物入侵性,是當之無愧的明星。”亞熱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吳金水說。2013年3月底,吳金水將第一批狐尾藻護送到嘉興。
農民的一本賬
“去年我看吳金水他們在長沙縣治理養殖污染做得很充分,就想到將這個技術用到環太湖流域治理,或許有幫助。”丁仲禮認為,該技術經過在浙江一年多的調整和適應已適合推廣。
目前,嘉興南湖區政府已經學會種植狐尾藻,用生物處理方法解決養殖廢水、改善水環境的新技術。2013年4月,由嘉興市、中科院浙江應用技術研究院牽線,亞熱帶所的科學家入駐了新豐鎮金章村,在這里建立“應用河浜集中治理養殖污染示范工程”——在沼液排放口通過脫氮能力超強的稻草吸附,再在水域種植狐尾藻凈化水質。
亞熱帶所多年研究發現,狐尾藻是治理富營養化水體的特殊植物,具有高氮磷循環優勢物種、光合作用強、生物量大、氮磷吸收能力和水凈化能力強,且生長范圍可控的特點,是開展水體富營養化治理的理想植物之一。
在亞熱帶所的“規模化養殖企業污染減控示范工程”下,嘉興市五豐牧業生態養豬場的豬場廢水池遠看猶如一片草原,2萬平方米的廢水池都覆蓋著郁郁蔥蔥的狐尾藻。這里的狐尾藻被深加工成為優質豬飼料。公司總經理蔡立陽在亞熱帶所研究員指導下,已申請了“一種綠狐尾藻的豬飼料及制備方法”的專利。
“作為飼料狐尾藻是5000元一畝,但吃狐尾藻飼料的豬肉要比市面價格貴三倍,一年2000頭豬就能相當于人家1萬頭的效益,并且銷售量很穩定。”蔡立陽說。
看懂易學是關鍵
據專家介紹,目前,我國農業排放污染占總排放的50%以上,其中超過一半是畜牧業污染。畜牧業污染主要是氮磷污染,而稻草生物質凈化池是養殖廢棄物中氮、磷和COD(化學需氧量)的最關鍵處理單元,功能持續可長達半年。狐尾藻具有超強的水體凈化能力,能消除COD和懸浮物,對水體氮磷具有超強吸收和去除能力,同時能提供充足的氧氣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其粗蛋白和粗纖維含量高于玉米等,可作為優質天然飼料。
“整個環節成為一個循環閉合環,一部分糞尿成為有機肥回到土壤,可減少化肥投入;另一部分攔不住的養殖污染進入水體后,可通過生態溝渠和經濟濕地攔截,濕地和溝渠中的植物可以作為飼料重新進入循環。”亞熱帶所的肖潤林研究員介紹說,走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源頭防控系統的設想必將得到實現。
丁仲禮實地考察,在與紹興、嘉興的地方領導干部交談時提出,養殖廢水、特別是高污染的養殖廢水治理,只有走生物、生態治理的道路,才能行之有效。采取傳統的工業化技術治理手段事倍功半,既不經濟惠民,也難于推廣,且容易產生二度污染。
“這是我們首次采用生態的技術治理農村污水,而且成本比較低。效果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我們有信心一起做好這個事情。”嘉興市副市長柴永強站在一條剛投入狐尾藻的小河邊,信心滿滿地對本報記者說。
南湖紅船正揚帆
常言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生態農業善于繼承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廢棄物質循環利用,通過用系統學和生態學規律指導農業和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改善其功能。
中科院研究團隊的相關技術來源于生產實踐,他們不僅僅是在治水,更是利用物種間的正相互作用及資源的互補利用建立起一套實用又高效的生態高質農業模式。
4月10日,嘉興市市長肖培生深入基層,來到新豐鎮花家浜五豐牧業,查看養殖廢水生態治理技術在嘉興的具體應用,向亞熱帶所的科研人員詳細了解了核心技術、水體指標等,對中科院技術成果在南湖區快速取得的成效給予了高度肯定,認同中科院在南湖區治水模式成本低、見效快,切實可行。
肖培生市長現場指示該市有關部門和南湖區:形成合力,推動中科院成熟的水治理技術在嘉興的推廣;加快成立工程中心和市場化運作,形成良好的機制;南湖區已將中科院的此項技術列入“清三河”(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工程模式,值得嘉興市治水辦公室加以進一步的推廣。
中科院建立的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源頭防控系統,在湖南萌芽,在浙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猶如嘉興南湖的紅船正揚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