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頻發暴露城市備用水源短板
近年來,由于重點流域中上游企業、園區越來越多,新興城鎮星羅密布,水污染事件也越來越多,為我國備用水源建設滯后敲響了警鐘。記者近期在多地走訪中了解到,不少城市備用水源建設陷入滯后,應急方案大多停留在紙面上,水質性、水量性缺水及中水、雨水和海水等綜合利用水平較低,導致備用水源建設遭遇窘境。
2005年,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引起重大水污染事件,哈爾濱全城停水4天;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引發市民搶水;2011年6月,杭州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引發市民恐慌;2012年,因一韓籍輪船運送苯酚在長江泄漏導致鎮江自來水有異味,南通、上海也跟著緊張;近期爆發的蘭州、武漢水污染事件更是吸引全社會目光。不難看出,缺少備用水源使城市用水失序,對重大水污染事件缺乏有效應對策略折射備用水源建設短板。
北京密云水庫和天津市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各大城市基本都建設有備用水源,也制訂了《備用水源應急預案》,但大多數都停留在紙面上,不少預案都沒有演練過。
記者了解到,不少城市愿將地表水、地下水作為城市備用水源建設的主水源,卻面臨嚴重缺水問題。中水、雨水及海水等第二水源可以作為備用水源,但相關開發利用卻嚴重滯后,開發利用不足。主水源缺水和第二水源開發不足導致備用水源建設滯后。
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國水庫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89%,湖泊水源地水質較差約為30%,地下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大約為40%。
“現在地表II類水幾乎找不到,III類水很難找,江蘇備用水源只能以IV類水為考核基準。”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王翔說。此外,地下水作為備用水源同樣問題重重。以北京為例,已經開采了6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如果再度開采將導致漏斗擴大,或將引發地面沉降,這種做法難以為繼。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表示,鑒于當前水污染嚴重,備用水源建設不能僅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要更加注重雨水、海水及中水的開發力度,這在華北這一水量性缺水的地區尤為重要。然而“三水”開發利用嚴重不足。
在雨水收集方面,我國不少城市不僅沒有充分收集利用,還引發洪水災害,特別是初雨污染嚴重“由于雨污分流不健全,流入河道的初雨化學需氧量(C O D )會到達數千,可謂一場雨一場污染。”鎮江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湯立說。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也可作為備用水源。污水進入市政管網,再進入污水處理廠達標處理,可以實現城市用水“大循環”。“但在實際操作中,要實現中水回用卻遇到諸多現實難題,不僅要對處理完的中水進行消毒,還需要配備完整的城市中水管網配備體系,相關建設滯后。”江蘇省住建廳城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副主任林國峰說。
海水淡化同樣面臨加工成本過高,管網鋪設不到位的困境。“我們利用鋼廠產生熱能的優勢,對海水進行蒸氣加熱淡化,每噸處理成本仍需6.2元。”首鋼京唐公司能源與環境部部長吳禮云說,但不少專業做海水淡化的市場主體,無論是膜處理還是兩種方法結合,都因為成本過高,不少虧損運營。此外,受管網鋪設滯后和價格機制的影響,海水淡化工程在海濱城市尚未完全展開。
鑒于以上原因,業內人士建議,為彌補城市備用水源短板,必須明確國家備用水源建設相關制度,要使備用水源成為城市建設“硬件”,還需完善全流域應急機制,同時加大雨水、中水、海水作為備用水源的開發力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