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如何走出“鄰避困境”?
日前,杭州九峰垃圾焚燒廠建廠引發爭議,再度導致警民沖突。地方政府忙打出“專家牌”,強調垃圾焚燒是國際慣例、技術過關、風險可控云云。但政府公信力不彰,官民溝通不暢,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鄰避效應”(Not in mybackyard,NIMBY)這把火持續燃燒。
而日本、韓國、美國早已走出“鄰避效應”怪圈。以焚化方式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各國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相當豐富,值得中國借鑒。
美國規劃垃圾焚燒先問計于民
美國面積廣袤,大部分垃圾選擇填埋方式處理。目前回收、焚燒、填埋垃圾的比例分別是30%、14%和56%。2004年,垃圾焚燒在美國獲得稅收抵免資格,一些焚燒廠開始進行擴建。2007年的數據顯示,全美共有焚燒發電站87家,總處理能力為每日9.4萬噸。
1885年,紐約總督島建立第一座焚化爐,其后,他州紛紛效仿。
然而,費用問題(濕垃圾必須摻入煤炭,否則無法燃燒),以及垃圾燃燒不完全引起廣泛不滿。1895到1908年之間所建的180座焚化爐,到了1909年有102座遭到廢棄或拆除。到1920年,只剩十多個焚化爐。
但是到二戰前夕,全美垃圾焚化爐猛增到700座。畢竟垃圾焚燒后殘留灰燼只占所燒垃圾的5%到15%。這足以蓋過一切缺點:臭味、有毒氣體、漫天沙塵。
上世紀50年代,民眾紛紛抱怨焚燒造成呼吸不暢、焚化爐有礙觀瞻,各大城市又將其一一關閉。1967年《空氣品質法》、1970年《空氣清潔法》相繼通過,之后紐約市13座焚化爐中,10家關門大吉,全美只剩150座垃圾焚化爐。
直到全球能源危機,燃料費直線上漲,焚化爐才重新被人提起。不過名字改為能源回收設施。《廢棄物時代》編輯強調:“是到了該把焚化爐這個單詞和它引人聯想的過去一起拋開的時候了。”
垃圾焚化的最大問題,非污染莫屬——釋放二惡英等多種危險物質。毒性到底有多大,學界一直爭論不休。1986年,費城市政府找來貨輪,裝上1.6萬噸焚化爐灰燼,讓其出海展開“尋找垃圾場之旅”。此后兩年中,全球每一個港口,都把它拒之門外。
1980年以后,美國鄰避運動愈演愈烈,成為“大眾政治哲學”,《紐約時報》稱為“鄰避時代”。有鑒于此,上世紀90年代紐約建立“平等共享選址程序”和一整套完善的固體廢棄物治理方略。
每年,紐約市長公布城市設施需求報告,列出未來城市新建、擴建、關閉或縮減的設施;進行項目投資預算和選址可行性論證。社區董事會90天內做出反饋,將報告通知居民、舉辦聽證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意見。設施地址選定后,社區董事會有權設立設施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
紐約城市設施設置過程,每一步都強調公眾參與。一個項目至少舉行四次聽證會,加上城市規劃委員會每月兩次公眾聽證例會,最大限度地鼓勵公眾參與,且從善如流,超過90%的公眾意見得到采納。以垃圾處理為例,紐約幾十年來只新建幾座垃圾焚燒廠。
此外,紐約實施源頭控制,從生產階段抑制垃圾產生;通過堆肥回收利用,實現廢物資源、能源的再生利用。今天的紐約已成功告別“鄰避時代”。
韓國新城先確定焚燒地址
焚燒是韓國最主要的垃圾處理方法,全國總共有48座垃圾焚燒廠。水原市是100%焚燒,首爾是40%。
走進首爾垃圾焚燒廠,仿佛進了一家星級酒店,地面一塵不染,場內綠意盎然,聞不到異味。
如此干凈整潔,秘訣何在?原因很簡單:政府的嚴格監管。水原市政府雇用4位大媽,每天閑時在焚燒場內看著韓劇,在運來垃圾時監督垃圾。政府與垃圾焚化廠簽署3年合同,期滿公開投標,以利監督。
至于焚燒場選址,1997年,韓國出臺《促進區域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法》。主管部門公布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計劃和備選方案;由設施服務區域內居民組成選址委員會;后者選擇專業機構論證篩選;主管部門對最終選址位置和圖紙進行公示。
在征地和環境補償上,居民代表、議會成員以及專家組成“居民支持顧問團”,選擇專業機構進行環境影響調查,確定“環境影響范圍”。焚燒廠運營方依法設立“居民支持基金”,給與方圓300米內居民相關優惠和補貼。這導致水原市焚燒場附近的房價,比圈外還要高。
“垃圾焚燒廠選址一定要在城市規劃時就確定好,越早建越好。在城市新區建焚燒廠的阻力遠遠低于老城區,我們往往在新區先建好焚燒廠,再讓百姓前去居住。”首爾市資源循環局局長金暻中坦言:“由于周邊居民的反對,首爾4座垃圾焚燒廠中有3座停工了多年。為了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政府挨家挨戶去談,到2007年才全部重新投入運營。”
日本政府帶頭親近焚燒廠
多年前,中國建筑[0.00% 資金 研報]師代表團去東京參訪,導游指著市中心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建筑發問:“猜猜這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導游微笑表示:“那是個垃圾焚燒廠。”大家面面相覷,難以置信。
日本的島國地貌寸土寸金。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大力推廣垃圾焚燒,70%以上的垃圾推進焚燒爐,6000余座焚燒廠遍布日本,占到全球總數的70%。1999年《日本時報》報道:由于多年的垃圾焚燒,日本大氣中二惡英的含量,是其他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日本人痛定思痛,開始改變思路,將垃圾處理的重點由終端——怎樣消滅垃圾,轉移至起點——怎樣減少制造垃圾。
1999年7月,日本頒布《二惡英特別措施法》,大幅提高排放限制標準。垃圾焚燒成本上升,大量焚燒廠關閉,目前僅存1280座。自2000年起,日本先后實施《家電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與垃圾減量相關的法律,以個人與家庭為單位,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實行最嚴格的垃圾分類。
解決鄰避問題,日本的高招是各區自行處理。1996年,東京都政府正式通過法規,明確垃圾處理原則上是各市町村的責任。今天的東京,24個區有23個垃圾焚燒廠,沒有焚燒廠的區域是因為焚燒設施使用年限期滿而關閉。
當年,日本民眾也曾因焚燒場的建設拼命抗爭,甚至爆發過“垃圾戰爭”。日本法律對垃圾焚燒廠的選址有嚴格規定,要求遠離居民點,距離是根據煙囪高度計算出塵?赡茱h落的最大距離的兩倍。武藏野市政府與市民溝通后,焚燒場建在了市政府旁;大阪焚燒發電廠建在市中心環境事業局附近,贏得市民的信任。
在焚燒場所的區位選擇上,日本的原則是:避免建設在住房密集區域;為確保垃圾運輸暢通,焚燒場所出入的道路,設置在干線道路上或者面向干線道路設置。
政府主管部門需要提出多個建設方案備選,多次確定候補地區,進行廣泛的調查與分析評價,采取民眾反對聲音小、社會接受程度高的方案。通過市民說明會、參觀、意見聽取會等形式,廣開言路。設立投訴窗口,多方面聽取居民心聲。這樣,焚燒場所優中選優,各方普遍認可。
場所確定后,還有嚴苛的建設規定:用地面積必須大而完整,以保障焚燒爐的處理能力;诜贌隣t數量和規模,確定焚燒場所建筑物建設規模、垃圾運輸路線、運輸車數量、停車場、洗車設備等,并考慮周邊市區的距離、緩沖綠地。規范化和科學化程度,讓人印象深刻。
在日本,參觀焚燒廠是每個小學生的必修課。作為全國最大的垃圾焚燒廠,新東江總是首選。這座位于東京灣沿岸的焚燒廠,一樓大廳有專門用于介紹廠區概況的報告廳。參觀者中,不乏中國人的身影。中國地方官員提的第一個問題無一例外都是:“遇到民眾反對怎么辦?”回答擲地有聲:“信息公開!”
政府監管到位,國民環保意識超前,法律嚴謹細致,執法一絲不茍,造就今天的日本值得稱道的垃圾分類,從鄰避效應轉化為“迎臂效應”(yes in mybackyard,YIMBY)的世界奇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