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在變化 風險有多大
經過800余位科學家6年的共同努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主要內容,于今年4月全部面世。
這次評估報告有哪些主要進展?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有什么借鑒意義?記者近日采訪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政府首席代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和部分主要中國作者。
闡明七大科學問題
明確本世紀末全球溫升不能超過2℃的目標,否則將面臨高風險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于1988年,根據聯合國大會的決議,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組建。IPCC的主要任務,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公開發表的文獻為基礎,評估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與減緩方面的進展,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提供科學支持。IPCC下設三個工作組和一個特設工作組。
從去年9月到今年4月,IPCC陸續審議通過了《氣候變化科學》《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氣候變化減緩》這三個工作組報告。每一份報告都歷經11道程序,包括兩輪嚴格的專家和政府評審。我國共有43位科學家擔任主要作者,人數為歷次評估報告之最。
長達數千頁、滿是科學術語的這些報告,主要結論是什么?鄭國光介紹,第五次評估報告主要闡明了七大科學問題:
——更多的觀測和證據證實全球氣候變暖;
——確認人類活動和全球變暖之間的因果關系;
——氣候變化已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不利影響;
——未來氣候變暖將持續;
——未來氣候變暖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越來越顯著的影響,并成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
——如不采取行動,本世紀末全球變暖將超過4℃,如積極行動,仍有可能實現把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
——要實現本世紀末溫升不超過2℃的目標,需要能源供應部門進行重大變革,并及早實施全球長期減排路徑。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明確全球溫升不能超過2℃這一目標,指出在什么情況下能控制溫升在2℃以內、溫升超過2℃會對人類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是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沒有的。”鄭國光說。
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生產和人類健康等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果未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相對于工業化前升高1℃或2℃,全球所遭受的風險將處于中等至高風險水平;升高超過4℃,全球將處于高或非常高的風險水平。
“第五次評估報告給出了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最新的氣候變化研究進展。”鄭國光說,“這個報告對今年9月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首腦峰會,以及明年將要討論的《京都議定書》后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協議的談判,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國減排壓力凸顯
近年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增長,人均排放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40年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約占1750年以來總排放量的一半,增長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和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本世紀末將溫升控制在2℃以下,要求將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450PPM(濃度單位,1PPM是一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當量。
“2012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是393PPM,最近十年年均增長速度2.2%,按照這個速度,不到30年就要達到450PPM。所以要實現將升溫控制在2℃以下的任務相當艱巨。”鄭國光說。
報告主要作者之一、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周大地說,目前全球采取了很多的減緩措施,但是這些減緩措施還不足以使溫升控制在2℃。即使現在這些政策繼續執行,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7—4.8℃,還有一些預測認為升溫可能更高。
專家認為,IPCC評估報告再次給國際社會發出一個明確信息:人類必須減緩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夠減緩氣候變暖的速度。我國人口眾多,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壓力。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中國應該變壓力為動力,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過快的勢頭。
近年來,中國政府做了艱苦的努力,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中國的煤炭消費還是從2001年的14.3億噸,一路攀升到了去年的36.7億噸。伴隨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明顯。
“我國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世界平均水平是6.4噸,我國是7噸。中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鄭國光說。
中國應該如何加大溫室氣體減排力度?周大地認為,在消費方式方面,中國堅決不能向美國學習。中國要堅持自己的合理消費方式,勤儉節約,不要浪費。
周大地還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環境的價格不到位,經濟肯定做不到以資源節約、低碳的方式發展。天然氣價格調整、熱價調整等,是必要的。還應該采取能源消費稅、碳稅等必要的價格引導措施。
國家氣候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表示,中國是發展中大國,是中上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完成現代化進程。中國要努力實現發展路徑創新,讓溫室氣體排放的峰值來得低一些。
增強風險應對能力
在強化“減緩”的同時,把“適應”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報告主要作者之一、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而達介紹,這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農業、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系統、水資源、人體健康和人類生計等產生了影響,很多影響是負面的。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著世界各個地方,從熱帶到極地,從小島到大洲,從富裕的國家到貧窮的國家。氣候變化常常與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從而增大風險。
中國是典型的季風型氣候,氣候本身具有多樣性、復雜性,氣候變暖又增加了中國氣候的復雜性,使得很多極端的氣候事件經常發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例如,去年夏天,我國南方遭遇了195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熱浪,持續時間之長、高溫強度之大,均創下了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值。
據統計,1990年到2013年,我國因氣象災害死亡超過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根據第五次評估報告,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可能還會延續。我國防災減災的形勢非常嚴峻。
鄭國光表示,近年來我國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大大提高,防災減災的效益顯著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環節。最大的薄弱環節是我們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水平還有待提高,而這是準確預報預警的基礎。此外,對氣象防災減災的知識、技能,還需要加大科普宣傳的力度,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強化‘減緩’的同時,應該把‘適應’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鄭國光認為,我國應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災害風險的能力,加強對極端氣候事件災害發生及變化規律的研究,提高對易發頻發災害的預警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區域發展、城市建設、重大工程的氣候承載力評價和氣候影響評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