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中心用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 每年省煤8000余噸
3日上午,記者跟隨2014年津沽環保行記者采訪團,來到天津文化中心綜合能源站采訪獲悉,文化中心各大場館室內之所以冬暖夏涼且能耗極低,得益于全國最大的三工況(制熱、制冷、制冰)復合型區域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運行兩年來效果顯著,每年節約標準煤8000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萬余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00多噸,節水11萬噸,節能率達36%。
走進能源站中控室,一個現代化操作平臺呈現在記者面前,一面面屏幕上顯示著能源站的各項運行數據。在這里,室內墻體上看不到密布的出風口,但記者能感到陣陣清涼。“密封的自來水利用地上地下土壤溫差進行循環,地下‘逛’一圈后就實現了制冷或供熱。”綜合能源站負責人李偉移動鼠標,向記者展示地源熱泵適時工作的畫面,“通過深埋地下的16對水源熱泵和3789孔地源熱泵,在密封U形管注入自來水,自來水深入地下120米處通過水循環,實現場館和地源的熱交換,使場館室溫維持設定恒溫,這就是文化中心能耗低的秘密。”
李偉告訴記者,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淺層地熱資源、既可供熱又可制冷的高效節能設備。在這里,土地成為“溫度中轉箱”,一冷一熱的交替,保持了土地的能源守恒。這種技術不需要外掛機,不向周圍環境排熱,沒有熱島效應,沒有噪音,更不用抽取地下水,不用燒煤,就能實現冬季供暖、夏季制冷。數據顯示,與傳統能源相比,天津文化中心能源站每年節約的燃煤,可以供70余萬平方米的住宅供熱;每年的節水量,相當于1000戶三口之家6年的用水量。
為降低城市熱島效應,能源站還在夏季采取冰蓄冷技術,利用冰融化帶來的能量交換,實現制冷,降低市政電網的高峰負荷。李偉指著一臺正在運轉的機器告訴記者,夜間10點至凌晨7點期間,利用這段最低谷的電價,實現夜間制冰,等白天溫度上來后,用電量也高了,通過融冰實施冷源補充供冷。
據市建交委介紹,這種三工況復合型區域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可以給天津文化中心方圓一平方公里提供制冷或供熱服務,總服務面積約90萬平方米。本市將其作為示范項目正在抓緊復制推廣,年內規劃建設10座可再生綜合能源站,來進一步優化全市能源結構,改善城市環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