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主義者用什么說服世界
更新時間:2014-08-07 14:33
來源:
作者:
閱讀:627
環境保護和追求公共利益之間需要一種平衡。達到這種平衡很不容易,像極了走鋼絲。環保,只有“以進為進”,才能找到平衡,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長久需要
綠色和平組織最近遇上了麻煩。英國《每日郵報》披露,該組織國際部負責人赫斯汀長期“打飛的”上下班。這引發西方媒體對“環保主義”群起攻之。《每日郵報》諷刺道:呼吁別人少坐飛機、減少碳排放,自己卻在盧森堡和阿姆斯特丹之間飛機通勤。
從環保組織誕生之日起,人們對環保就有一個“永恒的爭論”——環保,究竟是為了人類的自身利益還是自然的本身價值?一派主張為了使用而保護,強調“科學利用”以減緩自然資源的枯竭;一派則提倡應盡量保持物種數量,恢復自然原貌。前者衍生了經濟發展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極端觀點,后者則長期要求世界從工業文明中撤退。
“服務發展”和“回歸自然”兩派人常年為此爭執。早期自然派大占上風,深刻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一任執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的話說,“工業化文明的崩潰,難道不是地球的唯一希望嗎?實現它,難道不是我們的責任嗎?”這樣的觀點一度大行其道。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發展派正在獲得更多支持。
美國馬里蘭大學地理學家厄爾·埃利斯不久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撰文指出,原始人學會用火捕獵,后來又學會刀耕火種,全球森林普遍被燒了一遍。8000年前,人均碳足跡已達1噸左右,現在這個數字只不過是2—3噸。而人類已經從當時的幾千萬成長到70多億。
全球最大環保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同了這個看法。該組織最近推出的環保名錄,不再是瀕危動植物名單,而是各個單獨生態系統的現狀。這說明該組織的基本原則發生了變化,不再要求大自然恢復到“原狀”,而是根據現狀設計環保方案。就如同咸海,硬要花錢,不是不可以恢復原樣,但還不如將這筆錢用在保護別的上面。
民眾顯然也不再認同極端的環保主義了。《紐約時報》題為《環保主義者錯了》的文章稱,人們只有在喂飽自己之后,才會關注到他們的行為對周遭的影響以及下一代問題。“如何叫第三世界國家的百姓為了環境的可持續性、不顧當下的困苦生活去放眼未來?相反,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幫助他們為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礎。”澳大利亞剛剛在一片非議中取消了碳稅,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執政黨敢這樣做,是因為年輕人普遍“環保疲勞”,他們更關心經濟和就業。
很多環保主義者堅信人與自然是零和關系,人類從自然不斷索取,自然因此被削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邁克爾·波倫指出,這樣理解是錯誤的。人類應該也能夠學會如何在避免削弱自然的同時獲得自身所需。現在的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也否認了前人的觀點,他近日表示:環境的可持續性和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分歧,需要通過自然資源的精細化管理來克服,并作為社會繁榮和穩定的關鍵。
今天的環保主義,需要褪去道德指責,用更實際的方案來說服世界。正如印尼《雅加達環球報》所稱,環境保護和追求公共利益之間需要一種平衡。達到這種平衡很不容易,像極了走鋼絲。但在鋼絲上,“以退為進”更難。環保,只有“以進為進”,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為宗旨,在科學的幫助下,才能找到平衡,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長久需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