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煤城”的綠色新發展
淮南市位于長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1950年依礦建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名言讓淮河之濱的淮南聲名廣播,“淮南王”劉安和淮南豆腐則更為世人津津樂道。除此之外,淮南也是中國能源之都,淮南煤田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80億噸,占安徽省的70%,占華東地區的32%。因此,淮南也被稱為“煤城”。目前,該市建有多座大型煤礦,亞洲最大的煤礦之一顧橋礦便在該市。2011年,該市煤炭產量便已達1億噸左右,是中國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稱為“建在金庫上的城市”、“華東工業糧倉”。
借助腳下的煤炭資源優勢,淮南電力工業也隨之興起,并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工業門類。近年來,淮南推行“煤電一體化”運作模式,取得了較好成績,被業內稱為“淮南模式”。2013年12月22日,淮南田集電廠二期建設的2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建成投運,其與一期兩臺發電機組一起,作為國內首批“煤電一體化”坑口電站,在“皖電東送”規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田集電廠2013年發電量約75億千瓦時,二期兩臺機組投入運營后,其發展能力將大大增強,屆時,田集電廠也將成為“皖電東送”當之無愧的“領軍主力”。
綠色環保無污染電站
走近田集電廠,4臺機組如4尊大鼎聳立在大地上,為江淮平原增添了一抹壯麗的景觀。有人看到與云相接的機組排出的煙塵,可能會以為這是有污染的廢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田集電廠是有名的綠色電站,是當地環保的標桿,電除塵、脫硫、脫硝等環保設施樣樣齊全。為了保證脫硫效率,電廠“自我加壓”,拆除了煙氣脫硫旁路。這樣一來,脫硫設備運行萬一有問題,必須停機。這樣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污染問題存在的可能性降到了“零”。目前,整個脫硫設備采用實時的在線監測,脫硫效率在90%以上,投運率在99%以上;煙氣二氧化硫排放濃度低于100毫克/立方米,遠低于200毫克/立方米的國家排放標準。自2009年一期兩臺機組投運時起,電廠脫硫系統便完成了污染源智能監控改造,成為了安徽省內第一家實現污染源智能監控的電廠。同時,機組從一投產便對除塵嚴格要求,目前煙塵的排放量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
截至目前,機組脫硝改造總投資已超過1億元。同時,為保證發電的綠色、節能、無污染,電廠以趕超全國先進機組為目標,強化設備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積極優化運行方式,進行設備技術改造,先后開展了70多項節能技改項目,大大提升了機組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能,打造了一座真正的現代化綠色電站。
“煤電一體化”的“淮南模式”
煤炭是淮南的城市名片,也是淮南幾十年來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能源使用結構的調整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這座城市頭上,抑制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煤炭清潔利用都要求這座老“煤城”盡快轉變發展方式,重振工業城市的地位,而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則是一條較好的發展之路,實行“煤電一體化”則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煤電一體化”的基本特征是煤炭企業與發電企業的縱向一體化,其意義則是通過煤電聯營,產生“1+1>2”的協同效應。近年來,電煤價格并軌在行業內引起了不小的波瀾,而對于田集電廠的影響則微乎其微。這是因為,田集電廠采用煤電聯營模式,一方面規避了燃煤電廠供應受制于煤價波動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節約大量中間環節的費用。田集電廠同步配套的年產量600萬噸的丁集煤礦距離電廠僅有30公里,而且內部配有專用的鐵路來運輸煤炭,不需要借助國家鐵路資源。粗略估算,2臺60萬千瓦以煤電聯營模式運作的發電機組,全年可省煤炭運輸成本約2億元。煤電聯營將過去的“四憂”變為了“四無憂”:無缺煤之憂、無市場之憂、無鐵路運力之憂、無煤電行業壁壘之憂。這一模式突破了原有的行業束縛,實現了市場、體制、機制、管理和技術的創新,減輕了華東地區交通擁擠、緩解了華東電網電力缺口、降低了華東地區的電力供應成本、減少了煤炭長途運輸導致的風險,實現了變“皖煤東送”為“皖電東送”,促進了安徽、上海兩地經濟的發展。
預計到2020年,淮南將建成為裝機總容量2000萬千瓦時的火電基地,發電能力將超過長江三峽水電站,成為名副其實的“火電三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