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整治規劃一手抓綜合利用解決養殖污染減排
圖為采用發酵床生態養殖法的江山市綠業公司養豬場。本報記者郭婧攝
污染減排是畜禽養殖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大問題。浙江省衢州市作為生豬養殖大市以及浙江省重要的商品豬基地,近年來在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成效。他們具體采取了哪些做法?取得了怎樣的效果?是否值得推廣?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特赴衢州進行采訪調研。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是生豬養殖大縣。受傳統生產模式影響,在廣大農村地區,低、小、散養殖場(戶)星羅棋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群眾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去年4月,龍游縣開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生豬養殖污染整治活動。
據了解,為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龍游縣重點關停拆除了村莊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以及河道200米范圍內的養豬場(戶)。截至今年8月底,龍游縣關停拆除生豬養殖場(戶)1.2萬余家,拆除面積160萬余平方米,有效削減生豬飼養量160萬余頭、化學需氧量1.55萬噸/年、氨氮1500噸/年。目前,龍游縣只有800家養殖戶、140多萬頭生豬,采取廢水工業化治理和農業生態循環利用兩種模式進行整治。
“生豬污染量大面廣,必須要整治。龍游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縣財政總收入只有8億多元的情況下,拿出其中兩億多元用于整治畜禽養殖污染。”龍游縣環保局局長鄭建飛表示。
據鄭建飛介紹,以前總有村民投訴說,自打鄰居辦了生豬養殖場后,每天都生活在臭氣熏天的環境里,希望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對村內養殖進行關停退養以后,蒼蠅、蚊子明顯減少,污水溝、臭水坑等衛生死角全面消除,養殖場周邊居民幾年、甚至十幾年不敢打開的窗戶,終于能夠打開了。
除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之外,全縣縣域大部分小支流水體水質也有所改善。據塔石鎮負責人介紹,生豬養殖污染整治以來,塔石鎮澤隨溪河段已恢復Ⅲ類水水質。在澤隨溪旁,不時可以看見悠閑垂釣的村民。
同為生豬養殖大市的衢州江山市今年也開始關閉村中養殖場。江山市生豬養殖整規辦公室早在2012年9月就編制了《江山市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和規范管理》有關政策,此外,還制訂了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和規范管理三年行動方案,將整規工作分為集中整治年、重點攻堅年、規范提升年3個階段。
“三年行動計劃明年7月正好滿3年。”江山市環保局局長周繼倉說:“今年共關了2000多家養殖戶。第一年按照每平方米300元標準補貼農戶5000萬元,第二年補貼農戶7000萬元,現在按照每平方米100元進行補貼,一頭豬按兩平方米計算。截至目前,共補貼農戶兩億多元。”
通過關停拆除的方式減排固然收效顯著,然而,畜禽養殖污染減排絕非一關了事。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減排工作,關鍵是要引導養殖業發展方式轉變,探索環境友好的養殖方法,走種養結合的生態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道路。
【鏡頭一】這里的豬舍臭不臭?
發酵床養殖精算成本賬
對于畜禽養殖來說,排泄物處理是一大重點,也是一大難點,如果能對其進行資源化利用,既能減少污染物排放,又能產生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江山市綠業有限公司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綠業公司養豬場位于群山懷抱之中,這里的豬舍沒有圍墻,只有冬天才放下玻璃窗御寒。一排排豬舍干凈整潔,聞不到養豬場通常有的刺鼻氣味。
走近一看,豬在“墊床”上自由活動,或躺或臥,或立或走。據綠業公司董事長陳洋森介紹,他的養豬場采用的是發酵床生態養殖的方法。
“用60%的木屑、30%的谷殼和秸稈、樹枝樹葉等,配上一定量的酵素菌發酵,一部分混在豬飼料里,一部分作為墊料,豬的大小便也進入墊料中發酵,墊料里的水大部分會蒸發掉,豬糞一部分會被分解掉。出欄一批豬之后把墊料翻一翻,再加些料進去,這樣一年半到兩年之后墊料就成有機肥了。”養豬場技術人員介紹說。
據了解,江山市很多傳統養豬場都被拆了,為何陳洋森的養豬場還能做得有聲有色?
“墊料養豬最大的優點是對環境好,最大的缺點是成本高。”陳洋森算了一筆賬,“用這種養殖方法每頭豬成本要多60元,但墊料成為有機肥后又是很大一筆收入,很多老百姓不會算這筆賬。我公司在外面租了近1萬畝田,用墊料做的有機肥種水果、莊稼、苗木,能抵銷80%~90%的成本,而且不污染環境,兩年后墊料投入的成本和產生的效益基本能持平。”
墊料養豬法并非新鮮事物,但由于存在一些技術難題,一直沒有推廣開,陳洋森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
據陳洋森介紹,他們最初也經過了反復的摸索和試驗。“夏天天氣熱,墊料溫度高,對豬的生長有一定影響,我們于是安裝了很大的風機。墊料里的寄生蟲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我們請教了很多專家才解決。農業廳專家說我們是‘異類’,但幾年摸索下來,養豬場不但沒有倒閉,反而越辦越好,專家來考察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不得不服。”陳洋森自豪地說。
【鏡頭二】養豬場就像農家樂?
細化養殖區域不排污
像綠業公司這樣的綜合性農業公司,將養豬場排泄物用于果園和莊稼地,公司內部就能將這些排泄物消納掉,但對于一些中小型養殖場(戶),又該如何妥善處理排泄物呢?在江山市,記者就見到了一個豬糞資源化利用的生動案例。
說起鳳林鎮卅二都村的徐剛養豬場,在村里可是遠近聞名。走進養豬場,仿佛走進了農家樂,魚塘邊幾只火雞和旱鴨在悠閑地踱步,沉甸甸的柚子掛在枝頭,一排排整潔的豬舍建在小山坡上,完全不同于傳統養豬場給人的印象。
養豬場老板徐剛邊帶記者參觀邊介紹說,豬場占地60多畝,豬舍建筑面積約10畝,養了200頭左右母豬、1500頭生豬。在豬場建設之初,徐剛就將豬場劃分為生活區、養殖區和種植基地,并給豬舍做了干濕分離、雨污分流設計。
徐剛介紹說,養豬場每天產生的排泄物經過干濕分離,豬糞運到貯糞池后賣給肥料廠做有機肥;豬尿等污水則先進入預處理池沉淀,再排進沼氣池,通過厭氧發酵后產生的沼液最后進入沼液池。“這里裝的是最終的沼液,里面沒有糞便,水比較清。”徐剛舀起沼液給大家看,果然很清澈,“池里裝了感應器,沼液滿了之后,自動水泵控制器就會啟動水泵,將沼液通過預先鋪設的管道噴到地里去。”物理老師出身的他自己設計了這一整套程序。
徐剛接著帶記者來到種植基地,地里種著黑麥草、玉米和馬家柚。見黑麥草地里還是濕漉漉的,徐剛解釋說,20分鐘前剛剛噴過沼液,“黑麥草和馬家柚一樣,很耐肥,怎么噴都不會死。”徐剛說,“黑麥草用來喂豬,玉米成熟后也可以作為豬飼料。”
“我正在摸索工業化處理廢水的辦法,準備做一個污水處理裝置,以后環保要求越來越高,萬一消納不了,就通過工業化處理,爭取做到我的豬場一滴污水都不排出去。”徐剛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