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場復墾:蚯蚓土最佳 禾本科植物適應性最強
填埋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置方法,目前仍然是中國大都數城市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主要方法。2005年底全國共有356座生活垃圾填埋場,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處理。
隨著土地紅線壓力的增大,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斷增加,垃圾填埋方式將會日漸被焚燒發電所代替,但曾經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植被恢復問題也就隨之迸發,垃圾場植被恢復研究是當前國際上諸多研究的熱點和焦點。究竟什么樣的植被在垃圾恢復區的適應性更高,能夠有效的恢復垃圾填埋場的土壤能力呢?
北京林業大學的團隊通過對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場現有植被資源進行調查,挑選出7種抗性較強的植物進行邊坡植被建植方式試驗和蚯蚓土改良土壤基質試驗,推選出適用于垃圾填埋場特殊立地條件建植的關鍵技術,為北京地區垃圾填埋場的植被恢復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北京市六里屯垃圾填埋場的野生植被資源的調查數據表明:整個場區基本己被植被覆蓋,但填埋區臨時邊坡基本裸露。經統計現有植物36種,以禾本科和菊科為主。從生態類型來看,主要以草本植物為主,未發現有野生灌木和喬木樹種。野生草本植物的優勢種群是長芒稗、狗尾草種群,地扶、馬齒莧種群為亞優勢種群。
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生長在填埋區、作業區以及平臺上的大量野生植被生長情況極為優良,這些植物在填埋場分布較為廣泛,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狗尾草、狗牙根、虎尾草、馬唐等植物的高度均高于人工植被(苜蓿、二月蘭、冰草)的高度,且狗尾草、灰菜、馬唐、狗牙根、稗草、牽牛、龍葵出現頻度也較大,這些植物都是很好的植被恢復先鋒植物。所以在植被恢復開始時,可以先選用這些禾本科和菊科的植物種植,待先鋒植物生長起來后,逐步引入當地適合的其他鄉土、野生植物。
此外,如果能對這些優秀的鄉土野生植物進行種子繁殖并應用于垃圾場植被恢復中,將大大提高植被恢復速度。
邊坡植被建植方式試驗表明:噴播、噴播+無紡布、植被毯這三種生態植被建植方式植被恢復效果明顯優于播種覆土+無紡布、播種覆土,前者對土壤侵蝕的控制達到了50%以上,使植被高度和蓋度分別提高了近2-3倍。但投資成本也增加了近2倍,在實際植被恢復工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予以選用。
在試驗所用的苜蓿、冰草、二月蘭三種材料中,苜蓿對于垃圾填埋場特殊立地有較強適應性,且苜蓿屬豆科固氮類植物,能改良土壤,更適合在填埋場植被恢復中引用。通過對垃圾填埋場特殊立地環境監測和植物生長的觀測,可以發現填埋場植物生長的最主要的環境限制因子是土壤中填埋氣體(特別是有機廢棄物厭氧分解所產生的CH4)的存在,另外還會受到最終覆士層的理化性質、地表溫度過高、土壤重金屬富集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在今后的時間內應該加強監測并進行土壤改良基質的研究。
蚯蚓土改良土壤基質的試驗表明:蚯蚓土供N、P、K的能力是垃圾土的近30倍,土壤空隙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垃圾土的2-3倍且pH值成中性其上生長的野花高度、蓋度、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標分別均比對照提高了100%、200%、20%、13%。同時將蚯蚓土應用于覆蓋基質對垃圾進行了廢物循環利用,降低客土成本。
因此,蚯蚓土宜作垃圾填埋場生態復墾的覆蓋材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