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霧霾從“根”入手 八句話助力節能減排事業
改善環境質量,治理霧霾,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平衡。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效、加強末端治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才是根本舉措。動員公眾參與治霾,也是除霾必備良藥。
治霾,就是在還債
談到該不該防治灰霾,社會上有很大的共識;談到如何防治,意見就不那么統一了。我們生產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總量過大,平時的治理速度又趕不上污染速度,欠下的環境債太多了;姻蔡鞖,正是環境對我們的報復。環境不是無情物,人對它好,它也對人好,人欠它的債,它肯定沒有好臉色。我們不想要灰霾,就得善待環境,主動還債。防治灰霾,乃至防治水、土壤污染和生態退化,都是在還債。還債不單要出錢、出力,還得節制欲望,跳出“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思維,切實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真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按理說還舊債時不該再欠新債,可現實不是這樣,一些地方環境已經不堪重負,仍在想方設法上馬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消耗型的項目,仍在侵占山水林田湖;不少人固守粗放生產生活方式,不給生態環境喘息之機,舊債未還,又欠新債。如此這般,積重難返,談何環境改善?
還債,當然得量力而行。許多人不愿意因為治霾影響自己的生產生活,心情可以理解,政府出臺政策也應考慮公眾的承受能力。治霾的效果與我們還債的力度成正比,要做好與灰霾長期戰斗的打算。
說到底,改善環境質量,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平衡。以多大的成本償還環境債,決定這一平衡何時實現、持續多久。
治理霧霾須從“根”入手
“應對霧霾,我們是做了很多工作,但基礎研究太少,導致對霧霾的了解太過匱乏。”有專家如此表示。
2012年“霧霾”一詞獲得年度十大熱點詞之首,并在2013年繼續蟬聯“桂冠”。不過,這并未使霧霾研究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時至今日,面對霧霾,更多的是治理,而不是研究。
風道治理霧霾不正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嗎?
風確實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霧霾,但規劃城市風道這種方法不能產生“持續的風”。如果能產生連續的、強烈的空氣流動,風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應急策略。
WWF研究人員稱,當前的霧霾呈現出跨區域污染和跨區域治理的特點,而且霾的產生是經濟發展模式落后造成的。因此,從根本上治霾,就必須進行經濟轉型(能源轉型與工業升級),不能用應急的方法圖一時安穩。
霾的產生主要來自工業和能源生產的排放。因此,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效、加強末端治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才是根本舉措。
降低霧霾,不能總在產生之后去補救,而是要在霧霾產生之前著力控制。比如,通過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降低交通出行;注重鄉鎮發展,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加快基礎研究的腳步,對霧霾產生形成深入全面的分析;深化能源轉型,提高能源效率等。
節能減排莫忘“治霾八句話”
今年8月,國家環保部發布了《“同呼吸,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簡稱《準則》)。其中“關注空氣質量、做好健康防護、減少煙塵排放、堅持低碳出行、選擇綠色消費、養成節電習慣、舉報污染行為、共建美麗中國”這八句話含義尤為深遠。
這八句話,前兩句說個人防護,后四句說個人減排,第七句說舉報監督,最后是總結。考慮到公眾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認知程度,在每句話的后面還有具體解釋。據說,《準則》出臺前,有關部門曾多次召開座談會征求各界人士的建議,與會者期望《準則》內容通俗、易記,核心內容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梢哉f,目前出臺的《準則》就體現了這些期望,因此成為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知識的簡明讀本。
比如,在“減少煙塵排放”的后面,首先講了怎么做:不隨意焚燒垃圾秸稈,不燃用散煤,少放煙花爆竹,抵制露天燒烤。接著解釋為什么:《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露天焚燒垃圾、落葉、雜草、秸稈等廢物會產生有毒有害煙塵;散煤的硫分和灰分比較高,污染物排放量較大;大量燃放煙花爆竹、露天燒烤食品產生的煙塵也會加劇大氣污染。這樣的內容設置簡單明了,能夠幫助人們自覺減少煙塵排放,踐行節能減排。
霧霾危害人體健康,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家都積極支持治霾。事實上,我們人人都是霧霾的受害者,卻又都是霧霾的制造者,在眾多的污染源中,許多不良生活習慣構成了霧霾形成的原因之一。例如,人們喜歡用的一次性用品,雖然給人們帶來短暫便利,但也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負擔。僅一次性筷子,我國每年就消費450億雙,約合木材166萬立方米?稍谕饩筒蜁r,能自覺抵制一次性筷子的人又有多少?
同樣,人們都知道汽車尾氣排放污染空氣,事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行駕車上班。自己倒是方便了,尾氣排放卻越來越多。當然,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尚待完善,致使人們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體驗較差,也是不少有車族選擇自駕通勤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在距離較短或適中的條件下,即便是有車族也應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通勤,既減少了尾氣排放,又鍛煉了身體,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如果大家都從自己做起,就餐少用一次性筷子,上班少開車,自身先建立起治霾的“小環境”,那么社會上的治霾“大環境”就會得到相應改善。
動員公眾參與治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堅持不懈地宣傳教育,正面引導。環保部《準則》的出臺,對動員公眾參與治霾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就是推動《準則》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進農村,擴大知曉面,提高認知度,發動公眾積極參與,自覺在生活中節能減排。
用“治霾八句話”規范自己的日常生活,攜手共建美麗中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