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蘇13市空氣質量均未達標 地表水輕度污染
省政府昨日發布《2014年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相比2013年,2014年全省環境質量略有好轉,但分頭看13個省轄市,空氣質量均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要求;且全省臭氧濃度監測指標已非常接近國標限值。
十三市空氣質量全沒達標
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其中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為64.2%,相比2013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略有好轉,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9.6%,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任務;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濃度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南京青奧會期間和國家公祭日空氣質量達標。
去年省內13市達標率范圍為51.6%-73.8%,空氣質量參照國標均未達標,公報顯示,超標污染物為pm2.5、pm10、臭氧和二氧化氮。其中,13市的pm2.5、pm10均超標,各有5市出現臭氧和二氧化氮超標。
與前天省會南京發布的2014環境質量公報類似的是,臭氧成為六大空氣指標中唯一“卡殼”不降反升的一項。
按年評價規定計算,全省臭氧濃度從前年的139微克每立方米漲到去年的154微克每立方米,已非常接近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定的限值160微克/立方米;而臭氧超標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傷害。
“去年南京、無錫、常州、蘇州以及淮安5市明顯出現臭氧超標。”江蘇省環保廳環境監測處處長張寧紅表示,臭氧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等,這與城市經濟發展的規模以及機動車保有量等密切相關,目前來看還處于可控狀態,并不會對生活環境、人身健康等產生較大影響,市民不必過于擔心,下一步省環保廳也將協同相關部門加強對臭氧的監測與監管。
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
“去年全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省環保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秦亞東說完,話鋒一轉,但監測顯示,當年省內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還處于輕度污染。
去年列入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的83個國控斷面中,水質符合Ⅲ類的斷面比例為45.8%,Ⅳ~Ⅴ類斷面比例為53.0%,劣Ⅴ類斷面為1.2%。
與2013年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持平,劣Ⅴ類斷面比例,還略略下降了1.2個百分點。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年均濃度為4.0毫克/升,較2013年下降4.8%;氨氮濃度為0.51毫克/升,與2013年持平。
長江入江支流劣五類斷面比例上升
公報顯示,去年省內長江干流水質較好,10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符合三類標準,與前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
不過,主要入江支流水質總體處于輕度污染,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控制斷面中,水質符合三類、四-五類和劣五類斷面分別占54.6%、31.85和13.6%。分析顯示,影響水質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和總磷;相比2013年,入江支流中符合三類標準的水質斷面比例下降9個百分點,劣五類斷面比例還上升4.5個百分點。
據悉,我國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分為五類:I、II、III、IV、V,劣V即污染程度已超過V類的水。
與此同時,在淮河流域,江蘇淮河干流4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符合三類標準,主要支流水質總體處于輕度污染,相比前年,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酸雨還是蘇南多
去年,全省省轄城市酸雨平均發生率為27.8%,酸雨年均pH值為4.56。與2013年相比,全省酸雨污染總體格局變化不大,酸雨平均發生率上升1.1個百分點。記者也注意到,酸雨發生區域依舊是蘇北比蘇南好,去年,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揚州、鎮江和泰州8市均測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而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和宿遷5市未采集到酸雨樣品。
最吵的還是城市交通干道兩側
去年全省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生活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仍是影響全省聲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6分貝,13個省轄城市中有10個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二級水平。
依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評價,全省1~4(4a、4b)類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分別為95.9%、97.8%、99.3%、98.8%和100%,夜間達標率分別為85.8%、95.6%、93.4%、82.1%和100%。城市交通干線兩側區域夜間噪聲是影響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
五橋建橋還是隧依舊沒定
江蘇南京第五條跨長江通道——梅子洲過江通道開工建設被寫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然而,圍繞主橋部分到底是建橋還是建隧道,具體方案一直沒有最終敲定。此前媒體報道中指出:采取橋梁的形式技術成熟但影響航道和岸線資源,用隧道形式,利于生態但建設成本高。
昨天記者從發布會獲悉,目前“長江五橋”的環評報告環評報告正在完善過程中,但距離江蘇省環保廳受理和批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江蘇省環保廳環評處副處長顧明事表示:南京長江五橋采用隧道還是橋梁,要建設單位依托科研單位和技術單位充分考慮水利、社會經濟效應等各個方面,經過專家評審論證以后,最終由交通運輸部審查和國家發改委審批后確定建設方案。
據了解,目前建設單位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論證,制定了初步的方案,最終環保部門將從環境保護角度對定好的方案進行評價。主要從項目的建設以及運營對環境影響來考慮,一是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破壞,環保部門了解到,這個地方生態環境比較敏感,有飲用水源保護區、濕地公園、江豚自然保護區;二是考慮建設及運營過程中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要盡可能避免對水環境以及長江周邊環境有所影響。
太湖“藻情”基本得到控制
《公報》顯示:與2013年相比,太湖藍藻聚集現象發生次數減少13次,但是最大發生面積和平均發生面積分別上升35.9%和54.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江蘇省環保廳流域處處長程煒表示,藍藻水華面積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所得,每天衛星過境兩次,且過境時間較短,監測結果受客觀因素如風向、云層覆蓋等因素影響,2014年實際有效監測天數107次,比2013年有效監測天數130次少。判斷藍藻發生情況,目前一般采用遙感解譯面積和藻密度兩個指標綜合評判。2014年藍藻遙感解譯面積同比上升幅度略大,但藻密度同比基本持平。此外,2014年最大和平均發生面積較2013年雖有上升,但從仍低于2007年以來的平均水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