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中探索轉型發展 云南生態雖有盈余但仍脆弱
更新時間:2015-08-10 10:4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閱讀:954
“曬藍天?這里天天都是。”看了東部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家住云南安寧的小張說。沒有霧霾困擾,讓云南人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堅定。近日,云南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云南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讓我們前往探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云南,生態文明緣何先行?
云南生態仍有盈余,卻脆弱敏感
“云南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2010年總價值為每年1.48萬億,是全國少數仍有生態盈余的省份。”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自然保護區研究監測中心主任華朝朗說這話時,滿是自豪。
在冬季,不少昆明人愛去離家不遠的海埂大壩喂鷗。一座城和一群鳥,因為滇池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也是冬季,大山包成為黑頸鶴東部種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新發現的怒江金絲猴游移在滇西北的群山之間,滇南熱帶地區的綠孔雀在林間溪畔梳妝、野象則覓食于叢林。亞洲象由150頭左右增至300頭左右,黑長臂猿從150只增長到1200多只,滇金絲猴則從1400只增長到2000只……“極小種群保護,云南做得最早,并已經推廣至全國。”華朝朗說。當一些省份正受空氣污染困擾時,云南主要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仍達90%以上;云南境內水質符合地表Ⅰ類到Ⅲ類標準的河長占總河長8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
“保護云南生態,不僅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更直接影響我國的國家形象。”云南省發改委巡視員李承宗說。翻開地圖,向東,云南地處長江、珠江等國內主要河流上游或者源頭,云嶺大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有助于下游地區安全;向南,云南又處于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紅河、獨龍江—伊洛瓦底江等重要國際河流的上游。
然而,雖然生態資源豐富,云南生態環境卻又極為脆弱敏感。特殊的地質構造與地形地貌、復雜的氣候環境,導致生態恢復和演替過程非常緩慢。2014年,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聯合印發《云南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把云南省建設成為生態屏障建設先導區、發展方式轉變先行區、邊疆脫貧穩定模范區、制度改革創新實驗區、民族生態文化傳承區,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云南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將為經濟落后省份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和合理空間布局探索新路。”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盧云濤指出。
縣長婉拒投資請求,公園經理關注社會效益
“也得自省、更得自律,滇池污染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小張表示。如果沒有經歷過滇池最差的時段,很難想象滇池現在已有多大改觀。在滇池富營養化最嚴重的時期,甚至有老鼠在滇池草海湖面覓食。
為了改善滇池水質,當地投入上百億。昆明市副市長王道興說:“滇池流域基本形成截污治污體系;湖濱生態及面山植被得到恢復,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滇池首次實現規模化生態補水……”根據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情況反饋會上的披露,與2010年相比,2014年滇池已由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主要污染物氨氮、總磷、總氮分別下降61.5%、46.3%、42.4%。
再看洱海,從多次藍藻暴發到水深透明度接近兩米,洱海保護經歷過陣痛、取得過成效,也離不開上下游之間的通力合作。
“從2014年開始,每年拿出1500萬給洱海上游的洱源縣,幫助洱源縣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大理市副市長張勇表示,這意味著大理市把將近兩成能夠支配的財政資金,都給了洱源縣作為生態補償。
洱海的旅游業日益熱鬧,地處洱海上游的茈碧湖卻要靜謐不少。
“沒有做好準備,寧可不開發。”洱源縣縣長丁洪濤告訴我們,為了保護茈碧湖的一池碧水,縣里不僅沒有為茈碧湖做旅游招商,還拒絕了不少開發商的投資請求。“生態效益早晚會帶來經濟效益,但這事急不來。”丁洪濤說,不著急的洱源并不吃虧,當其他地區為穩增長犯愁時,洱源去年GDP增速超過12%。
流域內調整種植結構,湖岸線一定范圍內禁建——如今,洱海、滇池等流域生態紅線劃定,除環保設施和公益設施外,其余設施被嚴格禁止。
水域被呵護,山林也得到照顧。云南率先在香格里拉試點建設的國家公園體制,如今已在全省范圍推開,并上升為國家層面政策。“國家公園除了讓游客休息游樂,還要激發游客對自然的熱愛,要讓公園周邊社區居民受益發展。”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副總經理吳林說。
制度建設,保障云南好生態
在5月中旬舉行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云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說了這樣一段開場白:“有人問,普洱古樹茶為何賣高價?我說,古樹茶不用打農藥、不必施肥,有些古樹茶還是吃爛在地里的水果長大的,為什么賣不了高價?”同時,2014年,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指出,云南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后坡面徑流下降80%多、含沙量下降98%,全省退耕還林工程營造的林木每年生態效益總價值量達744億元,是工程投入的6倍。
云南的生態價值幾何,市場已率先給出答案。這背后,通過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政策支持等舉措,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保障機制逐步完善。
據云南省發改委資環處處長吳尤宏說:“成立專門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體制改革是云南加強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今年6月,云南省環保廳和財政廳共同出臺《云南省縣域生態環境質量檢測評價與考核辦法》,將全省129個縣市納入考核范圍,成為全國首個將所有縣域納入定量生態考核的省份。“用環境質量考核倒逼環境管理轉型,有助于真正觸動縣域黨政機關,提高基層環保部門話語權。”云南省環保廳環境監測處處長鄧加忠說。
但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全社會能耗平均水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長期形成的通過消耗自然資源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如何轉型等問題,都在考驗著云南。
盧云濤認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云南省必須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不是所有的國土空間都適合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市化開發,必須根據環境承載量確定開發強度。”從公安、環保聯合執法、環保法庭到環保公益訴訟,云南為護航生態文明先行先試。“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將良好生態資源量化,進而開展環境經濟審計和生態補償,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盧云濤說。
而在李承宗看來,制度建設是保障,全民參與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單純依靠政府推動,公眾不參與便建不成生態文明。”李承宗說,好政策也離不開嚴督促,要加強督促落實,確保政策落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