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凈土正面臨危機 海洋保護制度亟待建立
更新時間:2015-08-13 14:33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
閱讀:922
一提起南極,我們會想到什么?常年冰雪覆蓋的遙遠大陸、憨態可掬的企鵝“紳士”、插著不同國家國旗的科考站……
作為地球第七大洲,南極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一片沒有生氣的冰天雪地。事實上,南緯60°以南這片被稱為南大洋的海域是世界上僅存的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區域。她是近1萬種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許多稀有物種唯一的棲息地。
“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和人類對漁業資源的不斷探索,這片海域正面臨著潛在危機。”環保公益組織創綠中心日前發布的《我們為什么要保護南大洋》報告得出了這一結論。
遺產還是財產?
在南大洋建立保護區網絡
創綠中心南極海洋保護項目官員陳冀俍表示,對于南極,人們常見的一個誤讀是認為南極是“人類共有財產”,事實上,這種說法不準確,南極本身的屬性接近于“人類共同繼承遺產”,因為它是在國家的管轄之外,而且是沒有開發的。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薛桂芳對此做了進一步解釋:“首先要弄清楚遺產和財產的區別。你可以擁有財產,但是遺產必須要通過繼承的方式獲得。極地資源、深海、月球由誰來繼承?對于這個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立場不同,存在著博弈,一些發展中國家尚不具備開采條件,因此,希望能夠通過法律的方式控制發達國家開采行為。”
1982年,面對南極半島附近磷蝦捕撈船不斷增多的情況,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成立,旨在確保漁業在南極條約體系的管控之下,并且不會對目標物種和泛南大洋生態系統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陳冀俍認為,對于南極生態系統而言,最大的危險實際上是全球變暖,因為海平面變化跟生態系統最基礎的生產力是相關的。“全球變暖不是加強對南極的管護就可以減緩的,但是保護南極可以使其生態系統有足夠的韌性來對抗全球變暖的風險。”陳冀俍表示。
報告倡議在南大洋建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洋保護區網絡,它可以成為最好的天然實驗室,為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的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源。
然而,由于俄羅斯等國的阻擾,南極海洋保護區提案在CCAMLR已三度擱置。今年10月,針對南極海洋保護區的國際談判將再次開啟,這是南極保護國際合作的歷史機遇,所有國家都可以來參與保護區的建設、監測和管理。CCAMLR的各成員國也將以此來兌現其在海洋養護和管理領域的承諾和領導力。
陳冀俍表示,國際上對于生態文明話語權還是來自于國內的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情況。希望中國隨著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中來,積極參與保護規劃的制定。
如何降低漁業開采風險?
制定理性、可持續的漁業捕撈政策
“人類對南極最主要的利用活動是科學考察,漁業和旅游是僅有的經濟活動。漁業是開采性的,風險較大;旅游是非開采性的,風險較小。”陳冀俍說。
磷蝦和犬牙魚是目前南大洋主要的漁業捕撈目標。南極磷蝦主要用于生產漁業養殖所需的飼料和保健食品磷蝦油。近年來,南極磷蝦也端上了國人的餐桌。犬牙魚是一種長壽多脂的深水魚,體長可達兩米以上,體重超過100公斤,以“智利海鱸魚”的名義推向市場,迅速成為昂貴飯店菜單上的熱門菜,主要銷往美國和歐洲。
然而,南大洋食物網的結構非常簡單,磷蝦恰恰是食物網的核心物種,是海鳥、魚類和虎鯨、海豹等哺乳類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報告顯示,1973~1974年漁汛期起,一些國家開始在南大洋地區捕撈磷蝦,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之后開始下降,近年捕獲量再次回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養殖國家,所以也是最大的魚粉進口國,磷蝦的捕撈有望緩解供應緊張。中國的磷蝦捕撈自2010年開始,到2013年捕撈量位列世界第三。
報告認為,中國遠洋漁業的整體戰略必須針對全球漁業的整體趨勢有一個理性的、長期的策略。中國需要在海洋漁業做大的同時做強,這里的“做強”指的不是捕撈效率的提高,而是漁業管理能力的強大。這就需要我們有先進的理念以及強大的政策執行和執法能力,以最終實現產值與捕撈量的脫鉤、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南極旅游悄然興起影響幾何?
游客素質有待提高
南極這片奇幻的冰雪王國作為地球最后一塊“凈土”,吸引著全世界的人遠赴萬里,只為一睹其真容。
“南極旅游體現了人們對返璞歸真的向往,以及對地球最后一塊純潔大陸的熱望。”國家海洋局資深極地專家王自磐教授表示,國內對南極旅游存在著贊成和不贊成兩種聲音。不贊成的人認為,大量游客的涌入會對南極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威脅;贊成的人說,南極為全人類共有財產,強化管理,可以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平衡。
如同科考等其他人類南極活動一樣,南極旅游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包括驚擾動植物正常生態過程,引發外來生物入侵、廢棄物污染等。
事實上,南極條約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對人類南極活動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規制,如1991年簽訂的《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不僅明確了科學研究和旅游活動在南極的合法性,同時也規定了行為主體必須承擔南極環境保護的相應責任。同年成立的國際南極旅游業者協會(IAATO),是一個旨在提倡、促進和實現南極旅游活動安全與環境責任的國際非組織。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到南極旅游的行列,我國南極旅游業的發展,進一步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南極的實質存在。”王自磐認為,國內民眾生活消費下行壓力仍然過大,可能成為影響中國南極旅游業發展勢頭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國南極游客中,高收入階層的高文化科技素質比例過低。例如,當大家都在感受大自然的壯美時,部分游客對之毫無興致,天天打牌。
王自磐特別指出:“絕大多數中國游客野外活動很守規矩,上、下船把鞋刷干凈,做到自覺環保、和諧禮讓,有動物過來時會站著不動、先讓動物過去,體現出應有的素質,也給組織方和外籍導游們留下良好印象。”
相關閱讀
北極五國發表聯合聲明
管控北冰洋捕撈活動
本報綜合報道北冰洋沿岸的加拿大、丹麥(代表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和美國5國不久前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阻止北冰洋中部公海不受管制的商業捕撈活動。這一不受任何國家管轄的公海海域又被稱為北冰洋“甜甜圈洞”,面積達110萬平方英里(約合285萬平方公里)。
北冰洋這一水域在幾年之前都還處于常年冰封狀態,但由于氣候變暖使海冰加速融化,捕撈船隊已經有條件在夏季進入這一區域開展捕撈活動。
盡管五國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表示這一水域近期不會發生商業捕撈活動,但由于北冰洋海冰的快速融化以及其他環境變化,加上人類對這一海域資源有限的科學認知,五國認為在北冰洋中部公海采取預防性措施非常必要。
為此,五國表示,只有依據國際公認的準則制定了完善的管控機制后,才會授權五國漁船在北冰洋中部公海從事商業捕撈活動。
同時,五國還有意向制定聯合研究計劃,旨在提升對這一海域生態系統的了解。
阿拉斯加大學北極海洋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表示,目前北極及附近海域已知的魚類僅有400多種。主要的北極魚種包括鱈魚、綿鳚魚、獅子魚和鮭魚。其中,鱈魚是北極的關鍵物種之一,因為它們是連接較低層食物鏈和頂級捕食者(如海鳥,海豹和鯨魚等)的關鍵一環。
雖然商業捕撈在亞北極巴倫支海南部海域和白令海峽東南海域廣泛存在,但目前在北極高緯度區域還未開啟。
目前,人們對這一海域的基礎認知不足,對捕撈數據也不甚清楚。北極海洋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表示,傳統的拖網捕魚在海冰覆蓋的水域并不適用,因而時至今日還是難以深度了解北極區域的魚類生物多樣性。
聯合聲明還建議進一步擴大公約范圍,囊括所有有意參與國家所做出的承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