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難成規模堵點在哪?
再生水利用是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由于處理成本較高、價格機制難以形成,導致再生水相對于自來水沒有價格競爭力等問題,一些地區再生水利用陷入瓶頸。非但不能規模化生產,即使生產出再生水,也難以為其找到出路。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應完善再生水價格機制,優先回用于工業。同時,應加快再生水的產業化發展,可通過PPP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實現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建設再生水設施。
◆周凱
由于水資源分布不均、不合理開發和城鎮化工業化所帶來的污染,我國水資源約束日益凸顯,今年4月國務院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要求加快水資源循環利用。重慶西部缺水的璧山區經過幾年努力,將部分城市污水處理成再生水,解決了當地市政綠化、河流補水難題。但當前我國規模化利用再生水的城市并不多,這一工作還面臨水價機制不合理、管網建設滯后、產業化程度不高、公眾認識不足等制約瓶頸,急需政策扶持、統籌破解。
市政綠化全用再生水
用于道路清洗、消防、公廁、市政綠化,29個再生水取水樁覆蓋在全區主干道路,作為河流補水修復生態環境
“璧山區城市道路清洗、消防用水、公廁沖洗、花木澆灌等市政綠化全部用上中水,由于其成本不到自來水的1/3,僅此一項就可以節約財政資金200多萬元。”璧山區水務局干部王炯其介紹說。近年來,璧山區在再生水利用方面積累不少經驗。璧山大力建設“深綠城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8.8%,每天的道路清潔、園林綠化用水需要約2500立方米。
據了解,盡管重慶位于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地,水資源總體豐富。但在重慶西部部分地區,由于遠離大江大河,結構性、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璧山區人均水資源量只有556立方米,為重慶市人均水平的1/3、全國人均水平的1/4。近年來,璧山區作為重慶城市發展新區工業化的“主戰場”之一,工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用水緊缺狀況。
為解決缺水難題,璧山區一方面修建水庫、提水工程等水利設施,一方面加強水循環利用。2010年,璧山區率先在重慶市實施城市再生水回用工程。
據璧山區潔源排水公司副總經理莫松陶介紹,“璧山區共有兩個再生水生產點,已鋪設再生水管網60公里,日均再生水產生量約為1萬立方米,29個再生水取水樁覆蓋在全區主干道路,除市政綠化日均使用約3000立方米外,剩余約7000立方米再生水排入璧南河,作為河流補水修復生態環境。璧山區日均污水處理量約3.1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已達到29%。”
不但城區已實現規模化使用再生水,璧山區還將再生水引入鄉鎮。莫松陶介紹說,目前璧山區有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能夠產生再生水,這些污水處理廠建設有一個15立方米的蓄水池,多數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部分污水經過消毒、除磷后成為再生水進入蓄水池,用于鄉鎮的市政、灌溉用水。
目前,璧山區已啟動再生水回用二期工程,明年底日均污水處理量擴大到6萬立方米,再生水產生量將達到3萬立方米,新鋪設再生水管網40公里,再生水利用率將達到50%,覆蓋全區15個鎮和街道。“處理1立方米污水的成本約0.8元,將1立方米污水凈化成再生水的成本也是0.8元左右,明年計劃向工業企業供應再生水。”莫松陶說。
再生水為何不好用?
設施不配套;再生水只有在價格上與自來水具有相當的競爭性才能保證其得到可持續和規模化利用
由于水資源分布不均、不合理開發和城鎮化工業化所帶來的污染,我國面臨嚴峻的水危機。
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再生水規模達到3885萬立方米/日,到2015年全國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5%。在缺水現實倒逼和國家政策引導下,利用再生水的地區從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北方城市擴大到重慶、西安、合肥、昆明等中西部和南方城市。
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姜文超介紹說,目前國內很多城市編制了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規劃,但除北京等少數城市規模化利用再生水外,我國城鎮污水再生利用率總體偏低,與國家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總的來說,我國再生水利用的主要制約因素有兩個,一是水價形成機制不完善,二是地方上的再生水利用工作水平還比較低。”他說。
姜文超表示,再生水以污水為水源,再生水水質指標雖然低于城鎮供水,但在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的要求基本相同,其處理成本并不低于自來水。再生水只有在價格上與自來水具有相當的競爭性,才能保證其得到可持續和規模化的利用。
“目前反映水資源全部價值的價格形成機制尚不完善,絕大多數城鎮的生活用水水價相對較低,公眾對再生水的認可度和需求度不高。同時,從各地的管理上說,尚未從城鎮供水、污水處理、再生利用以及河流健康管理等方面實現真正多部門聯合的綜合管理。”他說。
同時,我國在再生水的供水管網建設、水質保障的管理上也相對滯后。“十二五”期間,我國再生水產量得到較快發展,但是與此相配套的管網建設卻未能同步跟進,導致不少城市生產的再生水被白白浪費掉。
比如,西安清遠中水有限公司再生水的日生產能力達到16萬立方米,但每日的供水量只有3.3萬立方米,只有43.5公里長的管網使大量的再生水送不出去。而青島目前每天可轉化再生水約70萬立方米,由于管網建設滯后和再生水使用意識不足,除市政使用少量再生水之外,絕大部分直接被排放到了大海。
此外,姜文超還表示,與自來水相比,再生水的水質監測體系還沒有建立,加上宣傳力度不夠,公眾對再生水水質也有擔心。
完善水價、統一規劃
是關鍵
還應加快再生水的產業化發展,可通過PPP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實現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水十條”對再生水利用作出了專門規定,要求“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京津冀區域達到30%以上”。對此,有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水十條”將加快我國再生水利用步伐,但要讓再生水成為我國缺水城市的“第二水源”,針對制約再生水利用的瓶頸,還需政策進一步扶持、統籌破解。
據了解,目前,多數城市的再生水設施和管網主要由政府主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也讓一些地方政府難以承受。璧山區潔源排水公司副總經理莫松陶介紹說,再生水廠和管網建設上璧山累計投入可能達到上億元。而專門從事污水處理的重慶樂善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寧則表示,公司很想進入再生水市場,但找不到門路。
對此,有專家建議,應加快再生水的產業化發展,可通過PPP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實現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同時,各地還應完善水價形成機制,激勵再生水利用。姜文超建議,一方面應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加快建立階梯水價制度,真實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和再生水的資源環境屬性;另一方面應通過提高技術、管理水平以及在生產、輸送和使用上給予適當的財稅優惠,切實降低再生水的供給成本,培育再生水利用市場,優先發展工業用再生水。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要統一規劃,加快管網配套建設。姜文超表示,城鎮污水再生利用在處理、管網建設和使用上涉及到市政、建設、環保、衛生、園林等多個部門,以及污水處理廠、各類用戶終端等多個單位,應統一規劃形成合力,再生水管網建設應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范圍,與再生水廠建設同步進行,防止管網和設施的分離、生產和使用的分離。
此外,還要完善再生水標準,加強水質監測監管。璧山區潔源排水公司總經理張長虹介紹,國內一些城市剛剛利用再生水時采用由各個小型再生水處理設施分散式的供水方式,由于重建設輕管理,出現再生水供水不足、水質無法保障的問題。
“地方政府開展城鎮污水規模化利用時可根據具體用途和條件制定完善嚴于國家分類標準的地方統一標準,并建立相關的再生水水質監測體系,確保從源頭到終端全過程水質達標。”姜文超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