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安屯:垃圾燒出綠色循環經濟
綠樹成蔭、草色青青、鳥鳴陣陣,走在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高安屯寂靜的小路上,很難把這郊野公園一般的景致,與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這個集衛生填埋、焚燒發電、生化處理于一體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園區聯系在一起。
由于入園垃圾全部焚燒,垃圾產生的滲濾液、殘渣、飛灰、煙氣實現綠色排放,原本臭氣熏天,讓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廠,變成了周圍居民休憩健身的城市公園。垃圾在園區內浴火重生,變為寶貴的城市資源,用來發電、制肥、做建材。
從2002年日處理千噸的垃圾無害處理中心,到2008年的第一座焚燒垃圾發電廠、2011年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再到今年投用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中心,高安屯一變再變,在這里建設起來的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正逐步探索出一條垃圾清潔焚燒之路。
園區內,占地80畝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中心剛剛運行三個多月,是國內首個由政府投資,以區縣為主體組織建設的垃圾焚燒廠,被住建部列入清潔焚燒案例。
走進這座46米高的建筑,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生產線全部采取密封式處理,沒有一絲異味。泳道式的參觀走廊兩側,世界最先進的設備靜靜佇立,管線上天入地。由于自動化水平較高,日常“四班三倒”的偌大工廠,只需要160余名工人。
在清潔焚燒中心上層的垃圾吊控制室,玻璃墻外28米深的垃圾池中各色垃圾堆積如山。玻璃墻內,工人隔空操作著吊車上碩大的“六指鋼爪”,靈巧地一把抓起垃圾,準確投入給料口。每一把的容量剛好是10噸。
中控室的電視墻上,各種監測數據實時滾動更新。廠長陳輝告訴記者,“清潔焚燒中心是‘一進四出’”。進去的是臟臭的生活垃圾,排出去的是水、殘渣、飛灰和潔凈的煙氣。垃圾焚燒發電不僅供廠區自用,每年還為國家電網供應2.26億千瓦時電。
在這里,燒垃圾也是個講究活兒。進廠垃圾首先放置發酵一周,瀝出滲濾液后入爐焚燒。焚燒產生的煙氣經脫酸、脫硝后再次循環。焚燒中產生的飛灰經密閉收集外運處置,成為制作水泥的原材料。滲濾液經生化加膜技術凈化處理達到中水標準,可作為焚燒廠冷凝水回用。隨著2017年建筑垃圾處理廠建成,焚燒殘渣將在此變成市政用磚,進一步循環利用。
生活垃圾之外,園區內還有醫療垃圾、餐廚垃圾等無害化處理設施。這里有國內規模最大的餐廚垃圾處理廠,每天能“吞食”進400噸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30噸的醫療廢棄物處理廠,是北京唯一持有市環保局批準的醫療廢物收集、處置經營許可證單位。園區內收集到的雨水和凈化后的滲濾液,不僅能清洗道路降塵,還能作為工業用水。
在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垃圾成了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以前因臟臭頻頻引發“鄰避效應”,被認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垃圾處理廠,正以一種大家可以接受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北京市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管理中心主任皮猛告訴記者,“在實踐中,我們爭取做到從‘鄰避’到‘睦鄰’,最終做到‘利鄰’”。
焚燒企業如何獲得公眾信任,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皮猛認為,技術領先是“利鄰”的首要要求,各項排放指標達到環保要求是必要條件。園區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使他們對工廠的運行一目了然。他們親眼見到先進技術,認識到焚燒的安全可靠,將有益于解決這一問題。
此外,園區還開放2600畝林地、提供各種免費體育設施,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閑場所。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幫助周邊村落引入自來水,免費清掃灑水噴霧降塵,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如今,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已經成為“首都環境建設樣板單位”“國家級循環經濟宣傳教育示范基地”,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其變“廢”為“寶”的成功實踐,為循環經濟新模式做了生動注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