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霧霾高發有哪些因素?
近年來,以華北、東北和華東沿海地區為主的霧霾天氣出現越來越頻繁,對人體健康和工作秩序造成了極大影響。筆者經過反復調查與研究認為,環渤海霧霾有三大成因。
人類活動是霧霾產生的根本因素。全球氣候變暖已成不爭的事實,作為其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赤道與兩極之間溫差縮小,大洋環流動力減弱,而近年來出現的雨量分配不均、地震、海嘯、森林大火、超級厄爾尼諾等異常現象都有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在起作用。此外,化學農業通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不僅土壤環境受破壞,地力循環被阻隔,而且農業用化學品的水體遷移和氨氮態釋放也對霧霾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有關專家正在深入研究其機理和貢獻率。
氣象條件為環渤海地區霧霾高發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我國位于北半球,每年冬季從西伯利亞襲來的寒潮會席卷我國北方地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不利氣象條件頻繁出現。最突出的就是冬季北風減弱南風增強,同時氣溫偏高,這勢必削弱環渤海地區的氣象優勢,造成大氣污染物擴散減慢。以北京為例,近年來北京冬季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超過4級的北風天氣明顯減少,而歷史上冬季極少出現的南風天氣在2016年12月就出現了7天,而每次南風天氣出現的當天或隨后一兩天內都會伴隨有霧霾出現。
區域地理地貌對霧霾轉移和分布的影響更是雪上加霜。環渤海的大弧就像一張彎弓,弓與箭的觸點正好是京津冀地區,而霧霾之箭沿著秦嶺和太行山之間從洛陽到三門峽的狹長地帶射向渭河平原,又形成了另一條橫貫五六百公里的霧霾高發帶。同時在北側高山之間的空隙溢散,形成了一片覆蓋更廣的霧霾輻射帶。
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逆轉,區域地理地貌環境也不可改變,我們與霧霾打持久戰的定位和突破口只能聚焦如何合理規劃以環渤海地區為核心的華北、東北的人類活動。希望國家戰略層面以更高的視角對環渤海地區產業結構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