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區布設300個微型監測站,實現網格化監控大氣污染
昌平區環保局工作人員手指的盒子就是“微站”的核心部件。設置在昌平公園內的這個實時監控PM2.5和PM10兩個因子的微型監測站,可以實現每一分鐘向系統上傳一次數據。本報記者童克難攝
2016年12月22日,北京市發生重污染天氣過程。昌平區環保部門正是通過以上的熱力圖判斷本時間點昌平區西部地區的空氣質量較好,重污染重點區域集中在崔村鎮,并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
◆本報記者童克難
2016年,北京市昌平區PM2.5年均濃度為61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14.1%,PM2.5濃度降幅居全市首位。2017年,昌平區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目標是PM2.5年均濃度達到55微克/立方米。
“除了按照北京市的統一部署在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和清潔降塵等方面落實工作,我們還繼續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挖掘大氣污染治理的潛力,力爭實現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昌平區環保局副局長孫云表示。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內部挖掘潛力?精準治污又會從哪些方面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了北京市昌平區環保局進行采訪。
深挖潛力
300個“微站”可精確反映轄區空氣質量
“‘微站’的核心部件就是這個藍盒子。”在昌平公園內,昌平區環保局工作人員姚磊指著地面豎起的立桿上的一套系統向記者介紹。這種實時監控PM2.5和PM10兩個因子的微型監測站,可以實現每一分鐘向系統上傳一次數據。
而這種“微站”,在昌平區一共部署了300個,基本涵蓋了昌平的所有區域。所有的監測點位,還按照大氣污染源的重點分布進行了精細分配,將實時反映轄區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仔細觀察“微站”的外形,記者發現藍色盒子頂端還有一塊一米見方的太陽能電池板。姚磊介紹說,所有“微站”都采用太陽能作為能量,相比大氣自動監測站,“微站”有著維護方便、體積小和價格低廉等優勢。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監測數據沒有保障。在昌平公園內,距離“微站”幾米開外,就是昌平區的國控監測站。將“微站”設置在這里,就是要最大程度地與國控點位保持一致,方便比對。姚磊介紹,除此之外,“微站”在出廠之前也會進行校對。
“300個‘微站’可以實時反映轄區內的空氣質量。密集的點位部署,相比之前反映的空氣質量范圍更小,也更加精確。”孫云表示,選擇PM2.5和PM10作為監測目標,也是因為公眾對于這兩個因子比較關注,這也符合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從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入手的宗旨。
精準執法
污染說得清傳輸看得明
走進昌平區環保局信息化控制大廳,環境管理系統大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數據,反映的正是這300個“微站”實時傳輸回來的PM2.5和PM10的數據。
按照污染物濃度不同,300個點位的數據在大屏幕上以不同的顏色呈現出來。紫色代表最為嚴重,接下來是紅色、橙色、黃色和綠色。這些數據,就代表了這個區域內實時的空氣質量。
“從目前看,區域內的空氣質量還是不錯的。”隨手點開一個數值相對較高的點位,系統的大屏幕上就出現了目前這個點位具體的PM2.5和PM10的數據。
“這就讓我們的監管執法和下一步的污染治理工作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孫云表示。
配合著300個“微站”,這套信息化系統還接入了昌平區國土部門的86處高清攝像頭,并基本涵蓋了昌平的所有區域。
通過每個高清攝像頭,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可以在控制大廳將方圓5公里內所有的生產、生活狀況盡收眼底。
“調節方向按鈕,路上行駛的汽車車牌都可以看得清楚。”姚磊向記者演示,如果“微站”發現了問題,首先可以用這套視頻系統對相應的點位進行巡查,這就節省了行政執法成本,同時也更加精準。
污染情況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手段精準掌握,那么處置是否能夠及時?在監管執法方面,昌平區環保局的9個監察大隊實現了屬地辦公,實現了全區21個鎮(街)的環保機構全覆蓋,并增加了50名環境監察協管人員。由點到面的垂直管理模式,加上信息化的管理系統,轄區內出現任何環境污染問題,監察力量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現場處理。
除了在日常監管過程中能夠說清楚具體點位的污染現狀,對于整個區域的污染趨勢和傳輸過程,通過系統也可以實現。
科學預測、合理預報、提前預防
大數據助力大氣環境智能監管
“微站”的建設,是昌平區主動加碼、自我加壓,繼續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能的一個縮影。
雖然2016年的大氣環境質量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但是昌平區環保局并沒有滿足現狀,而是繼續探索用信息化手段科學治污、精準治污。
2016年8月,昌平區環境監管綜合化信息平臺項目開始啟動。經過半年多的建設,平臺已經初步實現當初的預設功能。這一系統將環境管理業務與環境GIS相結合,以一中心、一平臺、一張圖為指導原則,實現“以業務帶圖、以圖管環境”的環境管理新模式。摸清家底,對轄區內所有企業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形成環保企業信息的數據中心;精準找霾,布設了300個微站,實現精準的網格化監控。同時,利用模型計算弄清楚污染物的分布、傳播和影響,為精準執法、合理化的控霾提供了決策依據。
項目的承建方,中科宇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總監李少杰向記者介紹說,根據“微站”實施傳輸的數據,結合氣象、排放源等綜合因素,系統可以生成全區內大氣環境污染指數的熱力圖。通過顏色的區分,工作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整個區域或者某個區域的環境質量情況。
“這方面的成果,已經應用到了去年冬天的重污染天氣的應急響應中。”孫云在系統內調出了去年某次重污染天氣期間的一張空氣質量熱力圖。“從東南方向開始,熱力圖的顏色由深變淺,這說明此次污染主要來自外部的傳輸,那么在應急響應過程中,我們的工作重點就集中在這個污染帶內。”孫云說。
“歷史監控數據提供了大數據分析的數據基礎,為實現更合理的預測、預報、預防提供了數據支撐。接下來,昌平區將在數據分析和預測預報方面發力,做到科學預測、合理預報、提前預防。”孫云表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