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環保底氣更足了
對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霾污染天氣特征機理的分析,從過去“一籌莫展”,到如今“更有底氣”;
對復雜環境的監測,從過去單純靠人工進場作業,到如今可運用先進無人機飛行系統“赴湯蹈火”;
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從過去的方法單一落后和壁壘重重,到如今建成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等大平臺;
……
近年來,廣西環保高新設備不斷更新,信息化建設實現跨越式提速發展,能力提升了,底氣更足了。
高新設備讓監測預報“更有底氣”
位于南寧市佛子嶺路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綜合大樓5樓一隅,一個被稱為“超級站”的大氣復合污染自動監測站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超級站”的外表并不起眼,可機房里的設備和監測手段卻不簡單。
當前,廣西正在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其所依托的一系列精準數據分析、預警預報,正是出自這個“超級站”。
循著工作人員的解說,記者見到了高能偏振氣溶膠激光雷達、常規參數測定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及能譜分析儀等十余種價值1000多萬元的高新設備。
“1995年時,因為設備跟不上,我們只能做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這3項空氣污染指標的監測和數據分析,以前形成的預警預報也大多數是‘萬金油’,由于不夠精準,沒有側重點,心里實在沒啥底氣。”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大氣監測與預報預警室主任韋江慧感慨道。
從2015年開始,監測站加大了高新設備更新力度,除具備空氣質量新標準的PM2.5等6項污染物監測能力外,還具有分析大氣顆粒物(氣溶膠)理化特性、灰霾天氣分析等功能,可定量評價廣西空氣質量狀況,評估區域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成效,為預警預報、環境管理和綜合決策提供“更有底氣”的技術支持。
據介紹,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目前擁有600余臺精密儀器設備,具備水、氣、土壤等十一大類344項監測能力。從2015年起,還建立起生態遙感監測實驗室,通過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無人機航攝、三維建模及虛擬現實技術,開展生態遙感監測應用與研究。
信息化助推環保工作提質增效
為改變過去環境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近年來,廣西環保廳在頂層設計上堅持信息化統一建設思路,健全大數據建設信息平臺,重點打造電子政務服務,進而形成了以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廣西環保云”。
自治區環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員打開廣西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大平臺向記者展示說,目前平臺涵蓋了綜合行政辦公、項目審批、自然生態綜合管理、核與輻射管理、環境在線監測等20多個子系統,并通過三維GIS子系統提供統一的地理空間展示平臺,建成了廣西“環保一張圖”,將各種環境管理要素集中起來,統一空間數據管理平臺。
據介紹,在環境執法方面,近年來,廣西實現區、市、縣三級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全面覆蓋,走在全國前列。通過這一系統,可直觀地看到各區域執法人員的分布情況、軌跡頻率、現場執法密度,實時、立體地掌握全區范圍內的執法動態。
依托數據庫資源,對系統高危企業進行預測分析,分類得出自治區紅牌污染源有3756家、黃牌污染源有7512家、綠牌污染源有9200家,并將高危排名前100名企業列入“雙隨機”抽查企業庫,增強了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威懾力。
同時,廣西近年來還實現了污染事件應急指揮信息化,這一應急系統實現了與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自動監控系統、氣象等其他職能部門系統的數據共享和“一體聯動”。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年5月12日,欽州市天錳錳業有限公司在建儲罐發生硫酸泄漏事件。事發后,自治區環保廳迅速開展環境應急處置,利用無人機、應急指揮車、4G回傳技術等信息化技術手段,為應急指揮和污染事件處置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踐行“互聯網+環保”服務理念
“預計12月5日,全區空氣質量優到良,首要污染物為PM2.5或PM10……”這是“廣西環境保護”APP在12月3日推送的區域空氣質量預報。
如今,廣西居民清晨起來,只要打開“廣西環境保護”APP等新媒體,即可查看身邊的環境質量數據,看看是否適合晨練,看看當地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周邊的企業排污情況。大家一起關注和監督環保,發現環境違法違規問題,還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反饋給當地環保部門并領到獎金。
這一切,得益于自治區環保廳踐行“互聯網+環保”的公眾服務理念,通過多種新媒介發布環保信息,拓寬網上政務服務渠道。
目前,“廣西環境保護”公眾號與環保廳官網上的環境數據中心已實現對接,每1小時更新一次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每4小時更新一次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每8小時更新一次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監測數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