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久久為功
4月1日12時,北京市啟動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當日,京津冀及周邊多個城市空氣質量均不容樂觀。
事實上,類似的天氣近期不止一次出現。一個多月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連遭重污染天氣侵襲。
2月26日~28日,3月2日~4日,3月9日~15日,3月25日~2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一個多月內遭遇了多輪重污染天氣。
這提醒人們,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工程,絕不是吹個號、打個沖鋒就能一勞永逸,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久久為功。
工業排放顯增,氣象條件不利
去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取得良好效果,“大氣十條”目標全面實現,而今為何又出現反彈?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不利的氣象條件和“此消彼長”的污染物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大幅減少。進入3月,華北大氣環流形勢活躍,隨著副熱帶高壓北抬,氣溫不斷升高,以偏南風、偏東風為主的暖濕氣流將大量水汽輸送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容易出現靜穩、高濕等不利氣象條件。
針對3月25日~28日的污染過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織專家會商進行了解讀。分析指出,一方面,北方天氣回暖,受較強偏南風影響,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輸送,并在燕山山前地區出現滯留和累積,使北京地區長時間處于小風靜穩天氣。
另一方面,區域北部受近地面逆溫影響,垂直擴散條件不利,推高PM2.5濃度。再加上污染過程后期,受蒙古氣旋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源于蒙古腹地和內蒙古邊境地區的沙塵,使PM10濃度都出現“爆表”。
事實上,近期幾輪重污染過程都和不利氣象條件有關。
在3月9日~15日污染過程中,相關專家分析認為,當時北京地區距地面1500米高度的平均溫度和最高溫度均為近20年歷史同期最高,出現了大范圍區域性強逆溫,嚴重抑制了大氣污染物的垂直擴散。同時區域大部分地區持續靜穩,有助于污染物積累形成污染團。
污染源排放“此消彼長”,也是導致重污染卷土重來的原因之一。
隨著采暖季的結束,秋冬季錯峰生產也大多隨之結束,各類工業企業開始恢復生產,雖然民用采暖排放減少,但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明顯增加。加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特點,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仍處在高位。
“2+26”城市高架源在線監測結果也表明,3月中旬秋冬季錯峰生產結束后,SO2和NOx排放量比3月上半月平均分別增加10%和30%左右。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排放量增加最為顯著。
PM2.5主要成分呈現“硫降硝升”特征
從污染物特征分析來看,北京市主要污染物PM2.5主要組成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呈現出“硫降硝升”的趨勢。
通過分析,3月25日~28日的污染中,硝酸鹽與PM2.5變化趨勢一致,重污染期間硝酸鹽占比達到30%~40%。同時PM2.5濃度升高時,硫酸鹽、元素碳和氯離子等組分也明顯增加,表明北京市PM2.5濃度在本次過程中主要受區域南部污染輸送和本地機動車排放累積的共同影響。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也給出了相同的分析。他指出,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研究成果顯示,2017年京津冀區域PM2.5污染主要化學成分已發生變化。“在‘2+26’城市中,以前重污染出現時,往往硫酸鹽在二次生成里占比最大。從最近冬季的情況看,硝酸鹽已取代硫酸鹽,成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生成里最重要、占比最高成分。硫酸鹽是燃煤排放的標志性成分,這說明燃煤治理取得了較顯著成效,硝酸鹽由氮氧化物等生成,主要來自于機動車排放。”
“機動車排放是當前北京PM2.5的第一來源。因此,北京把機動車污染治理作為今年工作重點,這是精準施策、靶向治霾。”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大氣污染防治任重道遠
事實上,雖然“大氣十條”目標圓滿實現,但大氣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遠。
數據顯示,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29%。
中央環保督察和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都發現,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近期的重污染天氣也再次提醒我們,當前京津冀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很高,一旦遭遇極端不利氣象條件,重污染天氣還是會“殺回馬槍”。
正如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所說:“總體講我們還處在‘靠天吃飯’的狀態。大氣污染治理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要解決也絕非一夜之間,需要付出更多艱苦卓絕的努力。”
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抓緊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即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基礎上,有些目標可能會有適當提高,治理力度還會加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