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進入三年攻堅
“在我來昆明工作之前,到昆明出差,從來沒有人帶我去滇池。到昆明工作之后,才知道原來滇池是臭的。”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說。
在經過20多年的努力、超過500億元的投入后,滇池水質開始企穩向好,但仍有不少問題存在。
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省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也是此次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云南“回頭看”的重點和專項督察內容。2016年,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云南省反饋的意見中指出,云南高原湖泊水環境形勢嚴峻,部分湖泊保護目標未如期實現。進駐之后,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朱小丹現場督察首先就選擇了治理任務繁重的高原湖泊之一——滇池。
■滇池20余年治污路
歷史上的滇池“葦叢密布,波光柳色,魚躍鷺飛”,但20世紀80年代開始,水質迅速惡化,在90年代初達到劣Ⅴ類。當地人對記者說,在藍藻暴發最為嚴重的時候,磚頭在湖面上都不會沉。
造成滇池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滇池位于昆明下游,承接城市生產生活廢水排放,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上快速的城市發展步伐,周邊鄉鎮企業和農業面源污染等使其污染負荷加大。最終,滇池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淡水湖泊之一。
滇池的治理始于“九五”期間,但早期治理以點源污染控制為主,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僅僅“還舊賬”,未能遏制污染發展趨勢。“十一五”以來,滇池治理進入流域系統治理階段,特別是近年來轉變理念、創新思路、綜合施策,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時“削減存量污染”。
昆明市副市長吳濤告訴記者,現在,滇池保護治理是昆明的“一把手”工程,而且遵循“以水定城、量水發展”的原則,將滇池治理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同時,全面實施“六大工程”:環湖截污,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湖濱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建設濕地,整治入湖河道,底泥疏浚和牛欄江補水。同時,全面深化河長制,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使地方責任得到落實,水質有效提升。
多年的努力終于見到成效,冬季到草海大壩喂海鷗已經成為昆明人的重要休閑方式。根據今年開始實施的《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均將穩定達到Ⅳ類。
■入湖河道水質亟待改善
滇池水質與入湖河流水質關系密切。在位于昆明市官渡區的廣普大溝,清淤工程正在進行中。雖然經過了昨夜一場大雨的沖刷,但記者在岸邊仍能聞到陣陣惡臭,水體也非常渾濁。
據悉,廣普大溝長期以來水質較差,但未被列入住建部的黑臭水體名單。在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中,曾被群眾舉報。
當地負責人表示,這條河的季節性非常明顯,旱季基本是干涸的,雨季水較多但流動性差,惡臭問題比較嚴重。目前,正在實施水質提升工程,總投資超過5.2億元,將在2019年6月30日完工。
作為全國首條在住建部銷號的黑臭水體,海河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云南省委書記陳豪在向督察組匯報整改情況時明確,海河“水質依舊為輕度黑臭水體,且上段水質不穩定”。吳濤表示,水質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于涼亭東溝末端和老海河末端水質提升工程尚未完工,前者有望在今年6月底完工,后者爭取今年年底完成。根據規劃要求,海河要在今年實現水質達到Ⅴ類,明年水質達到Ⅳ類,2020年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及以上。
昆明市市長王喜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實現35條入湖河道水質達標,滇池草海水質達到Ⅳ類、外海水質保持Ⅴ類。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滇池僅25條入湖河道水質達標,而且還有一些河道水質仍處于劣Ⅴ類。
■雨污分流是根本原則
“滇池就像是一面鏡子,如果昆明市生產生活方式改變,滇池水就是清的;如果不改變,滇池水就是臭的。”程連元說。
“不能就滇池說滇池,滇池之所以污染,是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出了問題。說白了,是城市管理的問題。”程連元坦言,目前滇池的環湖截污管道為96公里,但運行效果不理想,癥結就在雨污未分流。“上游雨污未分流,導致下游污水處理廠的來水濃度不夠,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效果,因為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對污水濃度有一定要求。”
之前昆明市二環內區域不截污,因為實施成本太高。“要把這件事放到一個歷史階段中去考慮,具備條件就弄一點,根本原則還是要分流。”程連元透露,目前主干管網的規劃方案已經完成。
“這是硬仗了。”朱小丹強調,雨污分流的原則一定要堅持。同時,他也指出,河湖治理要統籌考慮,進行系統化治理。“對于昆明這樣雨季和旱季分明的城市如何建設海綿城市,應該進行專門的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