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念著“環保經” 手上干著“污染活” 33張罰單難阻新義煤礦污水入河
一個聲稱將“生態立縣”放在首位的地區,域內卻存在煤企長期違法排污,甚至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現場仍有當地基層干部公然為污染企業“站臺”——督察組的一紙通報,讓環保“假面”無處遁形。
記者近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在河南省開展督察“回頭看”時發現,位于洛陽市新安縣的義煤集團新義煤業有限公司(下稱“新義煤礦”),存在粗放治污、廢水超標直排、煤泥違規堆放等多項問題。自稱2016年2月已停產的企業,直至督察組到達前仍在實際運行。
對此,當地政府似乎并未坐視不管。僅2016年以來,當地環保部門就已連續下發33份行政處罰文書。但企業對于多次處罰無動于衷,仍違法排污不止。
一罰再罰,卻屢罰不改,是什么讓企業鋌而走險?查了又查,33張環保罰單為何仍難阻擋環境違法行為?這樣的情況在各地還有多少?
企業33張罰單之后仍我行我素
“收到33張罰單仍無動于衷,我們也覺得震驚。但說實話,此前真的不知情,督察組直接通報并不經省廳,這次也是通過生態環境部的公開信息才了解此事。如果早點掌握,早就自己帶人下去了,怎會等到督察通報?”河南省環保廳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而此事的前因后果,還要從2016年7月首輪中央環保督察說起。
據生態環境部方面介紹,因收到群眾舉報,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時曾對新義煤礦廢水違排進行調查。洛陽市也證實了舉報情況,并稱早在2015年就對企業立案處罰、問責相關負責人,企業于2016年2月起已停產。
正是這家“已停產”的企業,近日因污染河流再遭投訴。經督察組核查,除廢水長期超標直排外,其還存在治污能力不足、環保設施老舊或缺失,以及排污口設置不合理、煤泥堆岸邊、占用河道建設沉淀池等多個問題。
“就算白天不排,夜里也會排。河水又黑又臭,河面漂著油,路上還有不少煤渣。我們之前也報過警,有人來處理后管用幾天,過段時間又不中了。”新安縣正村鎮十萬村村民師圣冬向記者描述。
這樣的“反復”,近2年頻頻上演。僅當地環保部門就先后開出33份環保罰單(2017年至今為29份),其中包括6次行政處罰、30余萬元罰款、行政拘留3人等多項處罰。屢罰屢犯,企業不僅沒有整改到位,面對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要求,還以停產為由逃避整改,在督察組走后繼續開工。“連省管國企下屬的煤礦都這樣,其他企業情況會否更糟?”有人質疑。
地方有基層領導干部為企業“站臺”
多張罰單無一“治本”。同感吃驚的,還有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理事長張紹強:“入行這么久也沒聽過類似情況。目前稍有規模的煤礦,在礦井水、選煤廢水等方面都實現清污分流了,處理不是難事。多次處罰還是不改,實在不可想象。”
生態環境部官方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環保驗收時,新義煤礦各項指標均為達標。10.7億元的總投資中,5000多萬元用于環保。環評顯示,生產期間的“生活污水全部回用”,“礦井水將全部用于新安電廠生產用水”,出口廢水中各監測因子也都達標。
如今,承諾的“回收再用”并未實現,連基本的達標排放都沒做到。記者聯系企業幾位相關負責人試圖了解情況,有的電話多次撥打無人接聽,有的則聽到“記者”身份后便隨即掛斷。
除歸咎企業原因外,地方政府也難逃責任。“中央環保督察現場仍有基層領導干部為企業‘站臺’。”督察組的通報一針見血,地方非但沒有真重視,還放任企業、敷衍整改。環境執法重形式、走過場,33張罰單看似不少,但以督辦通知為主,面對企業屢教不改行為,并未進一步采取執法手段。
“現在牽扯環保的都是大事。我縣剛把‘生態立縣’寫入新戰略,生態絕對放在第一位。”記者輾轉聯系到新安縣政府一位負責人,但要進一步了解情況,其稱得“先請示領導”。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未收到新安縣回復。
巧合的是,洛陽市人民政府官網的“網絡問政”欄目中,新安縣委書記劉冠瑜上月剛剛發聲:“生態是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工業再強、旅游再強、百姓兜里的錢再多,生活質量不高也不行。所以必須‘生態立縣’。”“雖然我們是資源工業強縣,但環保成績還是不錯的,拿到了洛陽先進。”
追問是誰讓環保督察唱“獨角戲”
據洛陽市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當地政府已就督察問題進行調查、整改,形成文字材料匯報至督察組。“待督察組審核后,近兩天就會公開結果。”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義煤礦并非個案——寧夏宇光能源4次未按要求整改,督察組認為“地方監管軟弱無力”;江西宜春包庇縱容工業燃油等企業違法生產、違法排污,并存在虛假整改;因水污染長期治理不力,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在汕頭督察現場,建議“領導們住在臭水邊上”。
本該各方參與的督察行動,為何屢成督察組的“獨角戲”?
“長期違排背后,一定程度上牽涉地方利益。有些企業作為就業、利稅等重要大戶,不排除地方有意識進行庇護、縱容的可能。”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教授邢雷坦言,“尤其是地方國企,與當地政府有著天然聯系,難免受到更多保護。比如因環保問題關停一個礦,涉及眾多員工再就業等現實,怎么辦?最終還得地方政府承擔,這就存在顧慮。”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則指出,“回頭看”正是為了監督既有環境問題整改情況,除污染企業外,當地政府也是受監督對象之一。“按照程序,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后,應由當地政府督促解決、反饋結果。如今督察組‘赤膊上陣’,直接跟進企業整改,當地政府去哪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也稱,“回頭看”更重視“一把手”問題。如果決策和部署層面出現問題,執行層面就更難解決。
環保督察如何真正發力?彭應登表示,一方面,環境治理已不是環保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應形成多元共治的“大環保”格局;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關停不是最終目的,但環境治理也不缺執法手段,必要時可以采用按日計罰、扣押、查封等方式,“一定不要懷疑環保的力量。”
社評
莫讓環保罰單變“廢紙一張”
先是國有煤企無視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以“假停產”掩蓋“真排污”;后又曝出新義煤礦2年多來累計收到33張環保罰單,卻依然任性排污。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行動進入下沉階段,不少企業亂了陣腳,也有政府丟了面子。
中央環保督察既督企又督政,這是督察啟動初衷,也是區別于以往督察的最大特點。那么,地方政府責任真的落實到位了嗎?整改要求落實徹底嗎?“有的地方監管軟弱無力”“不擔當、不碰硬”“邊督邊改弄虛作假”——督察組一針見血,毫不留情。
“回頭看”開展以來,類似新義煤礦的案例不在少數。“假環保”背后層出不窮的原因更值得關注。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卻也是部分地區屢教不改的“老大難”問題。有的地方政府對污染企業睜只眼閉只眼,默許違排;有的“光說不練”,簡單處罰之后,仍舊放任污染;還有的官員竟公然為污染企業“站臺”,袒護縱容。
督察期間尚且如此,督察組走后又將是何種情形?
同時,有的地區在被督察組通報后實行“鴕鳥”政策,依然避重就輕、三緘其口。記者采訪時就遇到各級環保與宣傳部門相互推諉的情況,各自辯稱“不了解情況”“找其他某某部門更合適”“有規定不能說”等。甚至有地方政府找來“說客”,希望記者“筆下留情”。
就企業而言,督察之目的不在處罰,而在于通過整改達標,幫助企業實現綠色生產;就政府而言,督察過程只是治標,齊心協力、嚴守生態“紅線”方能治本。
企業固然是環保主體,但沒有政府部門強有力的監督執法,企業環保難免流于形式。所以,一手抓企業,一手也需激活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意識。正如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的:地方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保第一責任人,要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質量負總責。如政府本身出現問題,環保工作就難免成為“一紙空話”。
改在行動,根在思想。無論污染企業還是地方政府,表面看是做法出了問題,實際根源仍在發展觀念——“以環境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思想未得到根本扭轉,抱有“先污染再治理”的錯誤心理,仍沉迷于“拼環境、拼資源”的模式,因循守舊,未能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記于心、外化于行。
要知道,如今督察不再是一陣風。要么不抓,要么一抓到底;要么不咬,咬住就不松口。嘴上念著“環保經”,手上干著“污染活”,這種“假環保”必將面臨“真追責”。
一個月前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剛剛強調,“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干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
要認清,在綠色發展大勢面前,僥幸心理要不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