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無力處理洋垃圾 日本將向其出口垃圾發電技術
自中國出臺“洋垃圾”禁令后,來自發達國家的廢棄物更多流向了東南亞國家。但隨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紛紛對“洋垃圾”加以限制,垃圾出口國也不得不另尋他法。
作為全球第二大廢棄塑料出口國,日本一方面加強“自我消化”能力,一方面又從東南亞國家處理垃圾的困境中找到了商機——向這些國家輸出垃圾處理及焚燒發電技術,并打算在即將到來的G20大坂峰會上,進一步推廣此計劃。
據《日經亞洲評論》6月23日報道,日本政府計劃在2023財年之前在東南亞地區引入日本經驗,建設10座垃圾處理及焚燒發電示范城市。菲律賓、越南和印尼已經表明合作意向。
2018年12月,印尼東爪哇省莫佐克托,拾荒者在進口塑料垃圾場對垃圾進行分類 圖源:IC Photo
日本環境省已經在2019財年預算中撥出20億日元(約合1.3億元人民幣),用于支援企業為進行投標而開展當地調查及開發面向當地的設備。
報道稱,日本政府正與本國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在東南亞建設垃圾發電廠,同時向這些國家提供垃圾回收、分解、循環等方面的處理經驗。
日立造船、日鋼鶴見造船廠、三菱重工等日企將協助落實項目,并已經開始了前期調研。
在菲律賓,日本環境省將推銷防止二惡英等有害物質飛散和大氣污染的高級管理技術。討論在菲律賓的達沃、奎松、宿務3個城市引入,并將與北九州市、橫濱市和大阪市攜手,提供各市的垃圾管理經驗。
圖源:日經中文網
在越南,由于地下水污染問題嚴重,環境省與在東南亞取得成績的日立造船合作,提供包括完善上下水道在內的方案,計劃將河內打造為模范城市。
而在印尼,環境省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合作,對當地的垃圾總量和種類等展開調查。還將對企業聯盟向西爪哇省提供垃圾處理發電城市建設方案進行支持。印尼政府正在12個地區推進同樣的計劃。
包括塑料廢棄物在內的垃圾填埋及焚燒,是東南亞國家主要的垃圾處理方式。然而,這種處理方法嚴重污染環境,尤其是會讓水資源污染和海洋污染更為嚴重。
而能夠有效防止污染的垃圾處理發電技術在日本已被廣泛使用。據日經中文網介紹,日本國內約有380個垃圾處理發電設施,占垃圾焚燒設施的3成以上,而整個東盟只有約10處。
日本大阪舞洲垃圾焚燒廠 圖源:朝日新聞
國際金融公司(IFC)的統計顯示,2013年垃圾處理發電的全球市場規模為74億美元,到2022年有望擴大至800億美元。
除了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日本還希望通過這一計劃深化與相關國家的關系。報道稱,日本政府已經計劃在6月底召開的G20峰會上推廣該項目,將此舉作為削減廢棄塑料的對策公布。
《環球》雜志2018年援引全球貿易數據庫數據稱,向中國出口塑料等固體廢物的國家中,日本的出口量最高,為14%,美國居第二,占10%。日本環境省的數據顯示,日本2017年排出塑料垃圾900萬噸左右,其中140萬噸出口,出口至中國的占72%。
2017年12月,基于環境和生態考慮,中國停止了“洋垃圾”進口,日本等垃圾出口大國不得不另找出路。
2018年開始,日本對中國出口廢塑料數量驟減 圖源:日經中文網
據日本環境省數據,填補中國出口缺口的主要是東南亞國家。僅2018年1至5月,日本向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六國出口了約7.4萬噸垃圾,是2017年同期的16倍。
盡管這些東南亞國家還未徹底禁止“洋垃圾”,但也不斷對其提出限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最近都將大量垃圾“遣返”回原來的國家。
在馬來西亞,大量非法塑料回收工廠被政府關閉,該國也自去年10月起,向業者征收每噸15林吉特(約合25元人民幣)的塑料廢料進口稅。泰國則計劃在2021年之前禁止進口廢棄塑料。
另一方面,日本也在努力“自我消化”本國垃圾。
日經中文網今年1月報道,日本大型資源再利用企業大榮環境控股將投資15億日元在大阪新建工廠。預計新工廠將在2020年投產,使用過去出口到中國的廢塑料,制造用于配送食品等商品的塑料盒,年產能將提高至目前的約2倍,達到3萬噸左右。
開展廢塑料瓶回收再利用業務的日本協榮產業,也正在開發新的再利用技術,該公司正與三得利公司合作,雙方將投資約20億日元啟動廢塑料再利用業務,計劃每年使用約3億個塑料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