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或變身央企體系 下一個投靠國資的環保上市公司又會是誰?
自2018年東方園林發債失利推倒環保行業的“多米諾骨牌”起,國資入股環保上市公司的消息便不絕于耳,昔日龍頭們在融資環境改變了的大背景下,也開始變得步履維艱。夾縫中求生存的它們也不得不在危機中尋求輸血途徑,首先,活下去,然后再談活得好。
在一長串的引入國資的環保企業名單里,我們看到了東方園林、啟迪環境、碧水源、環能科技、清新環境、博世科、錦江環境、國禎環保這些大牛們,而像最近日子實在不好過的博天也在積極尋求國資庇佑,而有的甚至一次“賣身”不成再來第二次,而這次,“二股東”也將搖身一變,或將成為實控人。
3月5日晚間,碧水源公告,收到公司股東劉振國、陳亦力及周念云的通知,上述股東正在籌劃將合計約13.40%的公司股份表決權委托給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城鄉”)。此次接受三名股東表決權委托后,中國城鄉可以控制碧水源23.54%的股份,已經超過文劍平。碧水源還將向中國城鄉非公開發行股份,進一步鞏固其控制權。
1 創業板第一白馬股的“高光時刻”
2001年,對中國水污染的問題充滿焦慮的文劍平懷著“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愿景從澳大利亞學成歸國。他拉著何愿平等幾個曾在科技部工作的老朋友結成創業團隊,創立了碧水源公司。憑借著海外背景與經驗,碧水源創立之初打出了“技術”招牌。
文劍平曾言:“我是做技術出身,曾經是,至今還是技術產業的堅定踐行者,創新就像我與生俱來的基因。”碧水源自成立時就高舉高打瞄準了最高端的膜技術。
而技術招牌也屬實給碧水源帶來了鮮花以及掌聲,2002年,碧水源獲國家創新資金立項,同時中標國家大劇院水處理工程,第一桶金到手。
2003年,碧水源完成我國關于膜生物反應器的技術標準,并頒布執行。也正是參與技術標準的修編,讓碧水源一躍成為行業龍頭,開始進行技術+生產一體化的模式。
而之后的2005年,碧水源中標萬噸級以上規模的MBR污水資源化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廠(MBR,4.5萬噸/天),成為2008北京奧運指定水處理技術提供單位,并于2006年投資建立膜基地——“碧水源膜技術創新產業園”。
彼時,膜技術雖有良好出水效果但因其高昂的成本讓許多大型項目望而卻步,而碧水源通過技術研發極大的改善了膜產品的性價比,實現了對國際MBR巨頭美國GE的逆襲。
技術上的突破帶來了公司業績的突飛猛進,2007-2009年,碧水源歸母凈利潤分別達到了7000萬、7400萬、1.07億。
2009年碧水源的“低能耗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資源化新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碧水源向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文件。
2010年,碧水源股票在創業板公開發行上市。上市首日,碧水源股價達到156元,高出發行價127%,榮登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寶座,成為了兩市第15只“百元股”。上市單日公司市值沖至223億,文劍平本人也以53.11億元的身價成為當年創業板首富,一時風光無二。
2014年至2017年,碧水源抓住PPP政策機遇,訂單和銷售收入穩定增長;2015年云南水務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與碧水源共同投資成立的云南水務在H股上市,該公司也成為了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PPP合作典范。
碧水源從水處理,到水生態、水系治理,進而借助資本的力量,構筑環保全產業鏈。作為全球MBR產品第一梯隊的碧水源,內MBR市場份額已超過70%。
那么,昔日輝煌的創業板白馬股何以從神壇跌落的呢?
2 成也PPP,敗也PPP
碧水源的輝煌簡歷以及成長軌跡曾為業界津津樂道以及效仿,作為PPP大戶的碧水源憑借“跑馬圈地”之勢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而PPP作為“重資產”,具有短貸長投的特點,以技術見長的碧水源逐步走上了“資本擴張”之路,這在給碧水源帶來巨大的紅利的同時也潛藏著隱患。
隨著2017年PPP政策的收緊,融資緊縮讓碧水源業績增長變得異常艱難。其股價在2017年11月開始便一蹶不振。
受PPP政策變動影響,2019年上半年,碧水源營收為35.5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76.54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2.94%。
2016年-2018年,公司籌資活動現金流入分別為96.81億元、159.24億元和144.82億元,均高于當年的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其中用于償還債務的現金分別為16.28億元、82.94億元和63.58億元,占當年融資所得現金的比例約為17%、52%和44%。投資活動現金流也一直存在缺口,2016年-2018年缺口分別為48.38億元、110.66億元和79.84億元,大量的PPP項目給碧水源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
而“缺錢”的碧水源也在此時開始謀求自救之路。
為了緩解壓力走出危機,碧水源兩次啟動“賣身計劃”。
2019年1月11日,碧水源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文劍平、股東劉振國、陳亦力、周念云及武昆與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川投集團”)簽署股份轉讓暨戰略合作意向性協議,文劍平等五名股東擬向川投集團轉讓公司股份共計337,299,406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70%)。轉讓完成后,川投集團將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但好景不長,該意向性協議在3月初宣告失效。碧水源披露稱,上述意向性協議已失效且尚未續期,且正式協議中部分條款尚未達成一致,故暫未簽署股份轉讓正式協議。
一次“賣身”不成,再來一次。
2019年5月6日,碧水源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文劍平,股東劉振國、陳亦力、周念云及武昆與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城鄉)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擬向中國城鄉轉讓合計持有的公司約3.37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10.71%),轉讓價款總計31.9億元。股權轉讓完成后,中國城鄉將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不會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發生變化。
8月24日,碧水源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營收為35.5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76.54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2.94%。
3 中交入場后,碧水源業績回暖
中交的入場給碧水源帶來了協同效應,挺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2019年中交進入后,碧水源逐步調整戰略,經過對存量PPP項目的清理,逐步走出困境。
2019年10月,碧水源與中國城鄉等多家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哈爾濱市城鎮污水處理項目整體招商特許經營人采購第二標段,項目總投資約為11.12億元。碧水源表示,這是公司與中國城鄉在市場上的第一場強強合作,意義重大,將對公司未來業績將產生積極影響,并對公司未來與中交集團全面開展業務合作具有積極示范意義,有利于MBR技術的推廣。
2019年11月20日,菏澤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工程EPCO(勘察設計+施工總承包+投資運營)項目發布預中標公示,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成為預中標社會資本方。項目總投資約218538.46萬元。
在收縮PPP項目及國資入股之后,10月23日晚間,碧水源發布了2019年三季報。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業收入71.10億元,同比增長17.54%,歸母凈利潤3.62億元,同比下降36.80%;而在第三季度中,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54億元,同比增長61.94%,歸母凈利潤3.37億元,同比增長61.66%,第三季度業績可謂了實現大幅增長。
在2019第三季度業績回暖之后,碧水源繼續發力。2020年2 月27 日碧水源發布業績預告,2019 年實現營業收入127.1 億元,同增10.4%;實現歸母凈利13.9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9%,業績符合預期。其中,第四季度營收56.0 億元,同增2.4%,歸母凈利10.5 億元,同增53.7%。業績增長主要是因為公司在下半年調整了發展方向和業務模式,項目推進加快,項目融資進度良好。同時在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入股公司后,對公司的協同效應逐漸釋放,使得公司業績穩步上升。
那如今中交的入主會否讓碧水源重回昔日輝煌?我們共同期待!
4 下一個國資接盤的環保上市公司會是誰?
誠然,碧水源與中交的合作只是行業的一個縮影,因“碧水源模式”而發達又倒下的也不僅僅碧水源一家。
在前幾天碧水源或變身央企體系的消息發布后,后臺也有朋友對博天環境的未來表示了關心。
確實,博天也因PPP讓自己收益頗豐,現如今卻陷入諸多危機,去年11月27日,博天環境公布,公司與中國誠通生態有限公司友好協商,雙方有意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發揮各自業務領域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那么,下一個國資接盤的環保上市會是它嗎?抑或,突然殺出個我們意想不到的企業?
雖然國資強大的信用背書給了深陷泥潭的環保上市公司最強有力的支撐,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幸在困難時候有同盟拉你一把的。
縱觀這些投靠了國資的民營企業,雖資金上暫時有bug,但實力還是妥妥滴,技術上的,運營上的,拋開實力只談資本也是不現實的。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苦煉內功只談合作,無異于盼著“天上掉餡餅”,到時別說吃肉,恐怕湯也是喝不到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