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巧用“加減法”環評深改再升級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積極行動、精準施策,在內化改革、主動服務上做“加法”,在審批時限、審批流程、審批要件上做“減法”,通過深入推進環評審批改革,采取一系列精準措施,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項目上馬,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
■戰疫情,保增長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科學抗疫、“新政”頻出,通過開通“綠色通道”,采取豁免審批、承諾備案等方式,簡化項目環評審批程序。對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險品的倉儲、物流配送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10大類30小類項目,納入豁免管理;對環境影響總體可控、受疫情影響較大、就業密集型等民生相關的部分行業的17大類44小類,納入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對納入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的建設項目,可不經評估、審查直接作出審批決定。
特別是在輻射環境影響方面,對于醫療機構(含為應對疫情建立的臨時集中收治醫院)應急增加X射線影像設備用于肺炎診斷的,豁免辦理環境影響評價、輻射安全許可和同位素轉讓審批手續,疫情結束后仍需繼續使用的,按規定補辦相關手續;對新建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達到運營條件、未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在保障環境安全前提下,可以允許先開展應急處置再核發許可證;疫情期間許可證到期、尚未開展現場核查的,可以順延危險廢物處置資質。
截至3月29日,全區生態環境系統共審批、備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91件,共計投資735.13億元。記者注意到,這組數據在今年2月1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公開的相關材料里面分別為330件、98.51億元。前后40多天,不論是審批備案的建設項目環評文件數量,還是涉及投資總額,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對此,寧夏社科院研究員李祿勝分析指出,近乎井噴式的增長,顯示出了社會經濟生活逐步復蘇的積極信號。
■補短板,保民生
針對疫情應急物資短缺、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積極落實生態環境部安排部署,印發了《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各地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醫藥用品制造、研究實驗等防疫建設項目,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簡化項目環評審批程序,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關工程項目建設。
自文件下發以來,全區辦理豁免和承諾備案制的疫情防控建設項目5個,其中,疫情防控物資生產建設項目3個,醫療廢物處置建設項目1個,醫療衛生項目1個。這些項目的上馬投產,在有效緩解寧夏疫情防控物資短缺、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的同時,還可向兄弟省區提供支援。
同時,針對保民生等方面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持續推進環評“放管服”改革,積極服務民生保障項目,緊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落實生豬規模養殖環評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持續精簡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對出欄量5000頭以下的生豬養殖項目,在線填寫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無須辦理環評審批手續。對出欄量5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項目,在全區探索開展環評告知承諾制改革試點,全區各級環評審批部門在收到建設單位報送的告知承諾書及環境影響報告書等要件后,可不經評估、審查直接做出審批決定。促進生豬養殖產能快速恢復,保障市場豬肉供應。
■善謀劃,促發展
除了優化審批管理,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還主動服務全區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重大產業布局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環評審批對穩定有效投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的幫扶下,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集團有限公司70萬噸/年煤制烯烴新材料示范項目的環評報告,近日通過生態環境部批復。項目總投資220.4億元,既是國務院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的重大示范項目,也是寧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成果,同時也是全國6個同類煤化工項目首批通過環評核準的項目。
為加快推進這個項目環評前期進程,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成立專班跟蹤服務,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多次組織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集團、環評編制單位召開協調會解決問題;邀請生態環境部專家參與指導,壓茬推進、爭搶時間完成了規劃環評審查;聯合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協調解決煤炭消耗等量替代、污染物減排等關鍵問題,系統核算銀川都市圈淘汰化解落后產能、“散亂污”企業整治、關停燃煤鍋爐、煤改氣改電削減燃煤消耗量情況,累計削減燃煤消耗量463萬噸,為項目環評受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目環評獲批,對于寧夏煤炭就地轉化提升附加值,發展大規模綠色煤電清潔能源和綠色煤化工、煤炭深加工綜合利用以及煤化工下游精細化工等產業,提高資源和終端產品附加值,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