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環保產業韌性足 民營企業渴盼政策落地!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政策支持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整體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2018年產值突破7萬億元,2020年有望突破8萬億元。
但市場分化愈加明顯,民營環保企業的日子尤其不好過。這兩年,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一些環保上市公司的“滑鐵盧”。神霧環保、盛運環保、ST凱迪、天翔環境……,這些曾經叱咤資本市場的環保上市公司,或已退市或正在水深火熱中掙扎。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力量,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節能環保產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反映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在市場環境、支持政策、經營水平、信息獲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節能環保重大工程建設,要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不得違規限制民營企業申報,不得附加額外的條件要求。要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業務流程,提升對民營節能環保企業的綠色金融專業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綠色融資。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會長樊元生表示,《實施意見》不但全面梳理了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思路和措施,還針對現有措施實施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難突破的問題,給出了可操作性強的具體規定。
《實施意見》的出臺,對于處在寒冷中環保產業來說,確實是雪中送炭。新政策措施對產業影響幾何?今年環保產業走勢如何,企業又該如何發力?麻辣姐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基本面持續向暖,環保產業在疫情下展現韌性
從2017年起,環保產業遭遇低潮期,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企陷入了經營困境。一些涉及PPP的環保企業折戟沉沙,包括行業龍頭在內的一些企業因賬款被拖欠嚴重,經營出現困難。曾在資本市場飽受追捧的“環保板塊”乏人問津,產業危機至今尚未完全解除。
“從環保產業的情況看,產業基本面有持續向暖的跡象。”兩會前,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趙笠鈞說,今年5月,環境商會對百余家環保上市公司年報分析發現,2019年度企業的經營數據總體而言是在好轉,整體經營狀況優于2018年。
比如營收方面,近八成企業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凈利方面,2019年近七成企業凈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還有一些上市公司,歸母凈利平均增速實現大幅增長。增速在30%以上的企業達37家,占比約35%,增幅高于50%的企業有28家,12家企業盈利翻番。
“從數據來看,環保產業的基本面在經歷了2018年的低谷之后,2019年整體情況是好轉的。但2019年的業績是未受到疫情影響獲得的, 2020年在疫情之下,產業的發展情況還有待觀察。” 趙笠鈞坦言。
來自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信息表明,2020年一季度,環保產業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較為明顯,由于相關統計尚不完善,暫無法給出較為完整的相關數據。預計一季度全行業營業收入約為2665億元,同比增幅約為負15%。
即便一季度的數據不樂觀,但環保產業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趙笠鈞認為,雖然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長期來看,環境產業持續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這為今年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相較交通、旅游產業,疫情對環保產業相對小一些。原因在于環保公共服務是必需品,環境治理設施無論是供水企業還是污水處理企業,必須保證24小時365天不間斷的運行,疫情環境也不例外。這一特點也讓環保企業抗風險、抵御經濟周期的能力略強。”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如此分析。
不僅如此,疫情也讓大家也看到了不少新機遇。疫情期間,醫廢處置市場被觸發,迎來新一輪高增長。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6月6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245.4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342.6噸/天。
趙笠鈞認為,疫情之后,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出臺的《醫療機構廢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以及新修訂的《固廢法》要求,醫療廢物市場還將迎來一波平滑的增長,帶動產業查缺補漏和整合提升。
民營環保企業困難不少,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備受關注
營收款項被嚴重拖欠,招投標遭遇“玻璃天花板”,融資不受金融企業待見,稅收優惠障礙多,國家級大項目只能“打醬油”……說起民營環保企業的遭遇,不少企業家似乎都有一些苦惱。
杭州錦江集團的業務中有垃圾發電的板塊,公司董事長王元珞對民企的困難很有感觸。她說,再生能源電價補貼一直滯后,這樣的情況下,為保證企業可持續運行,一家垃圾電廠要投入更多流動資金,這對小企業很困難。
為擺脫這些煩惱,一些民營環保企業只能“委身”——有媒體統計,從2018年至今,已有21家民營環保企業引入國有資本。針對這樣的情況,有觀點認為這是市場洗牌必經的一步,國資為產業注入資本、資源,也提供了新的商業模式。但也有人認為,這將進一步擠壓民營環保企業的生存空間。
針對民營企業和行業協會反映的相關情況,《實施意見》提出了12條政策措施,并要求有關部門要積極了解民營節能環保企業訴求,重大政策出臺要聽取相關利益主體意見。
具體措施包括:完善招投標機制,不得設置影響民營企業準入的限制性規定,嚴防惡性低價競爭;積極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參與醫療廢棄物處理處置、污水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民營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及綠色技術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引導有關基金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關鍵技術創新轉化;鼓勵企業創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支持民營企業在重點行業和園區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
《實施意見》出臺,讓不少民營環保企業重新燃起希望,但對政策落地也存在些許擔憂。鵬鷂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鵬鷂認為,《實施意見》中每條措施都針對民營環保企業的痛點,但民營企業更期待政策逐一落實。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保產業研究室主任趙云皓表示,跟其他行業相比,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新興環境問題不斷出現,需要技術儲備、商業模式、配套政策快速調整變化,同時也需要市場主體很快適應形勢變化。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擔當重任、提供重要支撐。
大浪淘沙適者生存,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是關鍵
歐洲環保產業發展百余年,環保產業呈現企業高度集中化的趨勢。相比之下,中國環保產業小而散的基本格局還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專家認為,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不斷深入,縱橫立體化的產業需求正在形成,企業的集約化大發展時期已然來臨。這意味著,市場將繼續大浪淘沙。
趙笠鈞表示,回顧環境產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其實是一次次通過改變“分餅”方式將“餅”做大的過程。過去,企業只能在設備制造或是工程建設里搶利潤。水務市場化改革后,BOT、PPP等模式極大地打開了產業邊界,企業開始從設計、建設、運營的全產業鏈服務中謀發展,不少企業也因此獲得了規模化成長,從而蛻變成產業龍頭。
“兩年多的調整與進化,讓環境企業逐漸達成共識: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產業需要依靠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服務能力等三大硬核驅動。”趙笠鈞認為,在下一輪企業發展中,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將成為核心要素,由此帶來的內生動力將逐漸釋放。
6月12日,2020水業戰略論壇在京舉辦。楊斌在主題發言中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對環境治理提出新要求,即從“點”“線”治理轉向提供區域環境綜合解決方案,未來甚至是提供城鎮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智慧化運營服務。這就對可持續、系統性、數字化程度提出了要求,將成為環境產業的一個全新時代。
“環保企業一定要積極適應、擁抱新形勢的變化,不能怨天尤人。我們從企業的科技創新、數字轉型方面去擁抱變化,才能在后疫情時代立于不敗之地。”楊斌認為,擁抱變化是企業管理應對外部市場的一種態度,即便是行業的頭部企業,也需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加強自身戰略選擇和決策,通過專業能力提升、技術進步、變革創新,形成發展驅動力,推動企業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