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區域秋冬季治氣攻堅“關鍵一役”怎么打?
近日,200輛新能源重型載貨車在河北省武安市裕華鋼鐵有限公司投入使用。作為鋼鐵企業集聚地的武安市,把鋼鐵企業運輸結構調整作為大氣環境保護治理的重要抓手,對重點用車企業使用新能源重型載貨車代替柴油貨車,為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做貢獻。新華社供圖
三大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主要目標和措施
制圖:劉偉龍
◆本報記者王珊
11月3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長三角地區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第四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戰正式打響。
此輪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不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同時事關“十四五”規劃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能否良好開局,因此被稱為“關鍵一役”,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那么,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產能和產量短時間內集中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三大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戰應該怎么打?在行動方案中,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與汾渭平原合二為一有何考慮?請看報道。
連續三年秋冬季大氣攻堅成效明顯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年重污染天數較2016年下降52%
之所以持續開展秋冬季攻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取得的成效。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較2016年同期下降33%,重污染天數下降52%;長三角地區PM2.5平均濃度較2017年同期下降22%,重污染天數下降79%。
成績的背后,一個事實不容忽視:秋冬季仍是制約三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重點時段。10月17日-20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和東北地區經歷了今年入秋以來范圍最廣的PM2.5污染過程。“雖然總體污染程度和范圍影響相比往年都有所降低,但對我們也是一次警醒,不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如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會卷土重來,不僅會影響‘十三五’規劃和藍天保衛戰收官目標的完成,也會損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在10月例行發布會上表示。
為此,6-7月,生態環境部組織成立編制組,正式啟動《攻堅方案》編制工作。在系統梳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以及長三角地區各城市大氣污染特點,識別區域環境空氣質量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初稿。8-9月,編制組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7省(市)、46城市,長三角地區4省(市)41個城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密集討論,逐一對接研究各項重點任務措施,對初稿加以完善,形成征求意見稿。
近4個月緊鑼密鼓的快節奏下,2020-2021年秋冬季三大重點區域《攻堅方案》終于制定發布。“方案將重點放在消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污染天氣,立足于國家、地方已出臺的政策文件,對過去幾年攻堅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和好做法持續予以推進,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抓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落實,不搞層層加碼,對確保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
主要目標科學測算,重點任務各有不同
目標拆分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兩個階段
與往年不同,由于此輪秋冬季橫跨“十三五”和“十四五”,且2020年一季度空氣質量受疫情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方案將最終目標拆分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兩個階段。
具體來說,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要分別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5天以內。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均要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90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12天、13天以內。
長三角地區2020年10-12月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45微克/立方米以內;2021年1-3月控制在58微克/立方米以內。
“目標設定在給地方政府壓力和考慮延續性、公平性與可達性兩方面做了充分平衡,體現了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的原則。”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包存寬說。
在措施細化方面兩份方案也有突破,與以往基本圍繞產業、能源、交通及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兼顧基礎能力建設和重污染天氣應對不同,均直接切入主題。
其中,京津冀和汾渭平原方案中提出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和全面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兩大領域,以冬季取暖、工業污染排放、柴油貨車污染等為重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大力推進平原地區散煤清零、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大宗貨運“公轉鐵”、柴油貨車治理、重污染行業產業結構調整、鍋爐爐窯綜合治理等措施。
而長三角方案中提出全面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和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兩大領域,將石化、化工、鋼鐵、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柴油貨車、船舶等作為重點領域,部署大力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大宗貨運“公轉鐵”“公轉水”、柴油貨車治理、重污染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
可以看出,兩份方案均明確指出要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重污染天氣首先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同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作為重要目標,必須要下大力氣控制。”包存寬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將推進清潔取暖散煤替代工程作為首要任務,長三角地區則要嚴防“散亂污”企業反彈和大力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體現出時間、區域、對象、問題、措施五個精準,以實現對癥下藥、靶向治療。
京津冀與汾渭平原合二為一有何考慮?
污染程度相當,特征相似,統一任務措施利于部署和落實
今年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還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與汾渭平原兩大重點區域攻堅方案的合二為一。“這樣做原因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程度相當,污染特征相似,四大結構共同點頗多,如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以公路為主,冬季采暖散煤污染突出。秋冬季是兩個區域全年PM2.5污染最嚴重的時段,重污染天氣多發頻發,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有機碳對PM2.5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西北政法大學環境與經濟法學教授丁巖林告訴記者。
“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相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因此,2018、2019兩年秋冬季對汾渭平原治理攻堅任務單獨提出要求,以督促汾渭平原迎頭趕上。2020年是藍天保衛戰收官之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要求已基本一致。”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考慮現階段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已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山西、河南兩省同時涉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兩個區域,將兩個區域統籌考慮,制定統一的秋冬季攻堅任務措施,有利于各項任務措施部署和落實。”上述負責人補充道。
記者注意到,兩大區域在目標設定上,參照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分類確定了各城市的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控制目標,按照污染程度分為6檔,PM2.5濃度每檔相差1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每檔相差2天。
這在各城市2020-2021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表中一目了然。如目標最嚴的北京2020年1月-3月PM2.5控制目標為5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目標為5天;目標最低的咸陽市、安陽市PM2.5控制目標為11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目標為22天、18天。
“雖然秋冬季各城市之間在目標設定上差異還比較懸殊,但可以預見的是,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2050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下,沒有一個城市可以有歇腳松勁的懈怠思想,必須抓緊時間,奮起直追。”丁巖林說。
如何做到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
分為地方政府與企業兩個層面齊發力
兩份方案中,“六穩”“六保”“防止層層加碼”“企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等字詞隨處可見,體現了大氣污染防治與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此外,方案將科學精準的差異化原則進一步強化到地方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
地方政府層面,要求各地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提前謀劃,結合本地區實際,科學制定攻堅方案,把握工作節奏,突出工作重點,服務“六穩”“六保”,防止前期不作為、后期為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而采取簡單粗暴措施,如“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一刀切”方式敷衍應對、臨時性過關問題。
企業層面,加強幫扶指導,實施差異化管理,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和行業高質量發展。認真執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全面實施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評為A級的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可不減排或者采取自主減排措施。持續開展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幫助企業查找問題,優化治理方案。組織開展技術幫扶和政策解讀,切實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困難和實際問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此輪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在重要性、艱巨性和突破性上都超過了以往,“我們再三強調要警示3種心態:一是‘躺贏’,認為自己已經超出目標很多,做不做都能完成,工作懈怠,放松要求;二是認為反正打死也完不成,破罐子破摔,消極應對;三是‘死命干’,寄希望以簡單粗暴的措施完成任務。”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吳險峰給各地提了個醒。
“為確保目標任務落實到位,各地應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間空氣質量改善情況,樹立底線和長期思維,同時更應當堅持冬病夏治,對照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等提前對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措施,梳理項目清單,倒排工期,分解落實到區縣和責任部門,這樣才不會把所有壓力全部集中在秋冬季。”彭應登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