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委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
“十四五”開局,《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明確到2035年,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
《意見》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10部委印發,對全面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進行了部署,引起各方關注。要完成目標有哪些難度,《意見》對行業有何影響?企業是否做好了準備,能否抓住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機遇?
1綱領性文件出臺意義重大,未來還需編制規劃
還需系統、全面、深入地編制以污水資源化為核心的國家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規劃
“污水資源化利用概念不是剛提的。”參加過去年國家發改委座談會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說。
從“九五”開始,國家發改委每5年編制一次《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對污水資源化利用都有明確要求。
“十一五”以來,無論相關部委還是國務院,都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提出清晰目標。2007年,國家發改委等發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明確,到2010年,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污水處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達到5%~10%。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更高目標,將“十二五”規劃中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從15%提高到20%。
2020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加快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開始研究指導意見和相關實施方案起草工作。半年后,《意見》應運而生。
“《意見》按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多部委聯合出臺,級別高,更說明污水資源化利用迫在眉睫。”王凱軍認為。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經濟要素之間不適配是我國基本水情,水資源短缺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洪臣說,我國水資源高度緊缺并非因為水資源總量少,我國單位面積水資源產生量為29萬噸,已達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國人口多,農業、工業等方面消耗量大。
他算了筆賬,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3萬億-2.8萬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總量的30%左右,約6000億-7000億立方米。在工業循環用水達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上,每年農灌剛性需求約4000億立方米、生活用水約800億-900億立方米,后兩項已接近水資源可利用總量。
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特別是北方缺水地區,水資源成為限制性因素。“跨流域調水只能局部緩解問題;海水淡化耗能高,受能源制約,也只能緩解沿海城市部分地區的問題,要徹底解決問題還要依靠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這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意見》的出臺有其必要性。”他說。
近年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取得顯著成績。2020年,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已基本完成,預計到2025年污水基礎設施也基本完成。王凱軍說,在此基礎上提出資源化、出臺《意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符,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
王洪臣指出,《意見》只是綱領性文件,未來還要做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規劃先行,在國家水資源規劃的基礎上,系統、全面、深入地編制以污水資源化為核心的國家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規劃,更加科學、客觀地設定具體行動目標。
2如何保障資源化目標順利完成?
需確定統計考核體系、再生水價格體系,理順融資機制
《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國污水收集效能顯著提升,縣城及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水環境敏感地區污水處理基本實現提標升級;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畜禽糞污和漁業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污水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
哪些領域達標難度大,如何保障目標順利完成?
王洪臣認為,近二、三十年來工業循環用水水平進步較大,工業節水潛力挖掘較深入。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發布2019年度我國用水效率統計分析結果,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60.8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3.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38.4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7.5%。
同時,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的再生水利用問題突出。據《中國水資源公報》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我國的廢污水排放總量為750億立方米,而污水處理再生利用量僅73.5億立方米,回用率不足10%。其中,我國城鎮再生水利用量94.02億立方米,全國污水再生利用率為15.98%,還有很多地區未啟動再生水利用。
可見,再生水利用率達標難度大。兩位專家認為,再生水利用的概念和統計口徑需進一步明確,如再生水做生態補水能否算資源化利用。
記者發現,污水處理資源化利用的最新解釋中包括“生態補水”。《意見》明確,污水處理資源化是指將污水經無害化處理達到特定水質標準,作為再生水替代常規水資源,用于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生態補水、農業灌溉、回灌地下水等,以及從污水中提取其他資源和能源。
“目前再生水做景觀補水多,收費利用少,未來要加強有目的利用、付費利用。”王凱軍認為,相關投資和收費機制亦需完善。
王洪臣表示贊同,他認為首先組織體系要到位,針對目標確定統計考核體系,以考核促達標。其次,理順再生水價格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體系,涵蓋再生水生產成本;同時再生水回收利用管網建設費用高,政府應給予適當財政補貼。第三,理順融資機制,如稅收減免政策有利于企業融資,提高企業生產再生水的積極性。
《意見》也提出,健全價格機制,建立使用者付費制度。完善財金政策,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對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投入力度,鼓勵地方設計多元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鼓勵企業采用綠色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依法合規拓寬融資渠道。落實現行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3市場空間潛力巨大,技術成熟經濟可行
為技術、設備高端制造業帶來機遇,污水處理提倡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循環、環境友好
《意見》要求,強化科技支撐。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污水處理企業等組建污水資源化利用創新戰略聯盟,重點突破污水深度處理、污泥資源化利用共性和關鍵技術裝備。編制污水資源化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和實踐案例,推廣一批成熟的工藝、技術和裝備。
“污水資源化能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雙重難題,目前創新技術已能實現‘一把鑰匙開兩把鎖’了。”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表示。
隨著污水資源化加速推進,未來水處理產業空間有望逐步被釋放,其中膜產業最被看好。有觀點認為,膜技術是最適合資源化改造的水處理技術,水處理產業中最受益的莫過于膜處理市場。
文劍平認為,《意見》將為技術、設備高端制造業帶來機遇。15年前,碧水源提前布局資源化利用,潛心膜技術研發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技術成熟、經濟可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日前發布的《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年)》中,碧水源憑借自主研發的“雙膜法污水深度處理技術”入選目錄。業內專家指出,這一技術可將市政污水變成新水源,出水水質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實現就地造水。
碧水源“雙膜法污水深度處理技術”產水回收率≥95%,結合濃水處理,回收率可達100%,具有節能降耗的實效。目前,這一技術已在我國首都水系、滇池流域、洱海流域等國家重點水環境敏感地區推廣應用,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湖泊污染地區污水處理問題提供了突破性技術支撐。
而由工程院院士曲久輝等9位專家提倡污水處理概念廠,其“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循環、環境友好”的追求,與資源化利用相契合。
概念廠把注重循環、追求資源效率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強調水源、能量、資源循環利用,資源化范圍更全面,有利于實現碳達峰。比如,其產出的水資源,可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應用于城鄉生活生產和生態補給;產出的有機質及氮磷等營養物質,可為周邊農業、種植業、園林景觀等提供品質穩定的肥料,帶動其實現綠色發展。
“綜合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聚焦重點難點堵點,因地制宜開展再生水利用、污泥資源化利用、回灌地下水以及氮磷等物質提取和能量資源回收等試點示范;建設資源能源標桿水廠,開展污水中能量物質回收試點。”《意見》指出。
目前,宜興污水處理概念廠已見雛形,今年年中正式投運。王洪臣說,概念廠資源化利用的理念已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資源能源標桿水廠先行先試,未來推廣也期待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