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空間將破萬億 普通人也能做“賣碳翁”嗎?
碳市場的建立讓企業開始用最熟悉的“成本思維”重新審視節能減排這件事。
如果你是一位環保主義者,那么恭喜你,未來,低碳行為可能成為你賺錢的新門路。目前,已經有企業率先開始從碳減排行動中獲利。
7月16號上午,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
9點30分,碳市場的首筆碳交易順利成交,成交量16萬噸,交易額790萬元。
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是2000余家發電企業,它們的碳排放總量超過了40億噸二氧化碳,這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啟動,就成為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什么是碳市場?
簡單來講,碳市場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作一種商品來進行買賣的市場。
我國的碳市場分為強制性的配額交易市場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
在強制性的配額交易市場中,企業交易碳配額。
這個市場具體是怎么運作的?
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首先,政府確定整體碳排放目標,然后把初始的碳排放額度分配給交易體系中的企業。政府如何確定給某個企業分配多少額度呢?
簡單來說,有關部門通過行業的歷史排碳強度劃定基準線,再結合企業的產能情況,就可以確定某個企業的碳排放額度。
接下來,企業就可以在碳市場上自由交易碳排放額度——成功減排后有額度剩余的企業可以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額度來獲利,而超額排放的企業則需要在市場上購買配額。
舉例來說,如果A企業每年的碳排放配額是1萬噸,而它通過技術進步,把碳排放量減少到了8000噸,那么A企業就可以把多余的2000噸配額拿到碳市場上出售。如果另一家B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也是1萬噸,但由于擴大生產,B企業需要超額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那么它就可以在碳市場上購買A出售的2000噸碳排放配額。
目前中國的碳市場交易主要就以這種配額交易為主。
接著說說CCER市場。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這個名詞看著實在不怎么友好,但理解起來并不難:如果企業通過開展環保項目(比如林業碳匯、水電、光伏、沼氣項目),對減少碳排放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它就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CCER,來抵消自己實際生產中的碳排放。
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
你在螞蟻森林上種過樹嗎?通過踐行低碳行為,積累“綠色能量”,你在螞蟻森林里種下一棵棵虛擬的樹,而螞蟻集團會相應地在荒漠化地區種下真正的樹。
未來,CCER交易就可能成為螞蟻集團進入碳市場的主要途徑。
螞蟻森林是一個林業碳匯項目。這個碳匯的“匯”是匯集的意思,所謂的“林業碳匯”,指的是通過開展林業項目,依靠植被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來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和外匯概念沒有半毛錢關系)。
螞蟻森林這個環保項目如果通過有關部門的核準,就可以被用于申請CCER,而申請到的CCER,就能被用來進行交易。
如果未來螞蟻集團真的通過CCER交易進軍碳市場,你在螞蟻森林項目里種下的一棵棵真樹,就都成了“碳資產”。
對此,螞蟻森林還專門發布一條微博稱:“目前全球正在積極探索將個人碳減排量納入碳交易體系。如果螞蟻森林里記錄的個人碳減排量未來能交易,產生的所有收益將屬于用戶個人,不屬于螞蟻森林。”
也許,碳市場開放個人碳交易,也就是我們把自己的碳資產變現的這一天真的已經不遠了。
但要補充說明的是,和配額相比,CCER的使用限制比較多,比如說,重點排放單位最多只能使用5%的CCER來抵消自己碳排放配額的缺口。
而且CCER交易受政策影響大,所以CCER的價格常常大幅低于配額價格,而且波動較大。
目前,CCER交易只是對配額交易的一種補充,它處于起步階段,只占到碳市場交易中很小的比例。
那么我國建立碳市場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控制企業碳排放的問題上,過去,中國一直依賴政府來發號施令。
但從企業的角度看,自己排放的那一點二氧化碳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并不明顯。更直白地說,企業覺得全球變暖和自己沒什么密切關系,而且減少碳排放還意味著自己要額外支付更多的錢,所以企業沒有動力主動采取措施來降低碳排放。
有了碳市場,情況就不一樣了。
通過市場化的制度安排,企業開始用自己最熟悉的“成本思維”重新審視節能減排這件事——怎樣盡可能地在碳市場中少花錢,甚至多賺錢?
碳排放權交易切實地關系到企業的荷包,所以它能倒逼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等手段,主動降低能耗,從而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國際上很早就有碳排放權交易的實踐。
早在2005年1月,歐盟就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配額交易體制。目前,歐盟碳市場已經覆蓋了所有歐盟國家的1萬余家企業。
根據金融數據公司路孚特對全球碳交易量和碳價格的評估,2019年,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額達到1690億歐元,占到全球碳市場份額的87%。從減排效果上看,碳市場的作用也很明顯——2019年,歐盟的碳排放量比30年前減少了23%。
而我國從10年前,也就是2011年起,就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7個省市試點區域性的碳市場。2016年,福建試點啟動。
截止到2020年底,全國8個試點碳市場的累計配額成交量達到4.5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超過105億元。
到了2017年,全國性碳市場的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
但建設進展一度比較緩慢,直到去年9月中央政府確定了“雙碳”目標后,全國性碳市場的建設才開始加速。
據估算,今年中國碳市場的成交量可能達到2.5億噸,交易金額將突破60億元人民幣。
在十四五期間,除了發電行業外,石油、化工、鋼鐵、建材等8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被納入到碳市場,8大行業的控排企業(指被強制納入碳市場總量管制和交易體系的企業)數量將達到1萬家。
同時,中國碳市場的參與主體將會從企業逐步擴大到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市場的交易品種也會從現貨擴展到期貨、碳指數等衍生品領域。
未來,中國碳市場的總體規模可能突破1萬億人民幣,這意味著碳排放權交易不僅將成為促進企業降低碳排放的具體手段,還將豐富金融市場的資產類別,為投資者提供又一項投資選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