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
【谷騰環保網訊】日前,山東省生態環境委員會印發了《山東省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在第一輪“四減四增”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新一輪“四減四增”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深入調整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
山東省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
(2021—2023年)
為加快調整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全省“生態建設走在前列”,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關于“四個結構”調整的重要指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突出減污降碳協同,突出新舊動能轉換、空氣質量改善、“碳達峰”要求、冬奧會保障多目標協同,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二)目標指標。到2023年,全省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明顯優化,發展質效走在前列,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二、深入調整產業結構
(三)淘汰低效落后產能。依據安全、環保、技術、能耗、效益標準,以鋼鐵、地煉、焦化、煤電、水泥、輪胎、煤炭、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分類組織實施轉移、壓減、整合、關停任務,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產能。(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黨委、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市黨委、政府落實,不再一一列出)到2022年,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不含濟南市萊蕪區、鋼城區)鋼鐵產能原則上全部轉移退出,合計煉鋼產能1886萬噸、煉鐵產能1975萬噸。到2023年,轉移退出傳輸通道城市外煉鋼產能490萬噸、煉鐵產能450萬噸。因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無法實施的,可視情況報省政府同意后作相應調整。到2022年,退出參與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整合的6家地煉企業,合計產能1520萬噸。到2023年,根據重大石化項目實施情況,推進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未實現煉化一體化的地煉產能分批整合轉移。2021年,全省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的焦爐及熱回收焦爐,壓減焦化產能180萬噸。2022年,組織單獨廠區100萬噸以下獨立焦化企業115萬噸產能整合退出。到2023年,繼續實施“以煤定產”,確保焦炭產量控制在3200萬噸以內;繼續實施“以鋼定焦”,引導鋼焦一體化布局。到2022年,除特種水泥熟料和化工配套水泥熟料生產線外,2500噸/日以下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全部整合退出,2500噸/日的水泥熟料生產線整合退出一半,其余2500噸/日水泥熟料生產線須確定產能置換方案。到2022年,直徑3.2米及以下水泥磨機全部整合退出。逾期未完成產能置換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和水泥磨機,直接關停退出。到2022年,年產能120萬條以下的全鋼子午胎(工程輪胎、航空輪胎、寬斷面無內胎除外)、500萬條以下的半鋼子午胎(缺氣保用輪胎、賽車胎高端產品、超低斷面輪胎除外)企業全部整合退出,淘汰不能實現密閉式自動投料的煉膠機及不能實現充氮工藝的子午胎行業硫化設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配合)綜合考慮煤礦資源稟賦、開采條件、災害威脅程度等因素,分類處置,精準施策。到2021年,全部關閉全省30萬噸/年及以下8處煤礦,合計產能240萬噸;關閉退出19處采深超千米沖擊地壓煤礦,合計產能3160萬噸。(省能源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等部門配合)
實施“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按照“發現一起、處置一起”的原則,實施分類整治。(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要制定實施方案,重點圍繞再生橡膠、廢舊塑料再生、磚瓦、石灰、石膏等行業,對生產工藝裝備進行篩查,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程序要求,推動低效落后產能退出。
(四)嚴控重點行業新增產能。重大項目建設,必須首先滿足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減量替代是原則,等量替代是例外”的總量控制剛性要求。(省生態環境廳牽頭)按照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深入實施“四上四壓”,堅持“上新壓舊”“上大壓小”“上高壓低”“上整壓散”。對鋼鐵、地煉、焦化、煤電、電解鋁、水泥、輪胎、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實施產能總量控制,嚴格執行產能置換要求,確保產能總量只減不增。嚴格執行國家煤化工、鐵合金等行業產能控制或產能置換辦法。“兩高”項目建設做到產能減量、能耗減量、煤炭減量、碳排放減量和常規污染物減量等“五個減量”,新建項目要按照規定實施減量替代,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要堅決拿下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嚴禁新增水泥熟料、粉磨產能,嚴禁省外水泥熟料、粉磨、焦化產能轉入我省。(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綠色循環低碳改造。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制定碳達峰目標,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優化整合鋼鐵、地煉、焦化、煤電、水泥、輪胎、煤炭、化工等行業產能布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對人口密集、資源開發強度大、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的區域實施重點管控,推進產業布局優化、轉型升級。將“三線一單”作為綜合決策的前提條件,加強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的應用,作為區域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和審批的重要依據。(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實施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以鋼鐵、焦化、鑄造、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重點,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2021年年底前,制定山東省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方案,在能源、冶金、化工等13個重點行業依法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選樹一批清潔生產先進單位。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建設,2023年年底前,生態工業園區力爭達到30家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重點行業完成限制類產能裝備的升級改造,鼓勵高爐—轉爐長流程鋼鐵企業轉型為電爐短流程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加強燃煤機組、自備電站、鍋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運行管控,開展焦化、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玻璃、陶瓷、鑄造、有色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推動生產、使用低(無)VOCs含量的工業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產品,從源頭減少VOCs排放。到2023年,建立60個原輔材料替代示范項目,高VOCs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比例達到9%。(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提升園區集約發展水平。提高化工等行業園區集聚水平,實施建材、化工、鑄造等產業集群提升改造,提高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到2023年,化工園區(含化工重點監控點)內化工生產企業營業收入占全行業比重達到75%。圍繞煉化一體化、新材料、海洋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輪胎制造等六大產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產業鏈重點產品和關鍵環節,強化產業鏈優勢,加快補齊補強短板,推動化工園區優化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各市組織對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布局情況進行摸底,制定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工作計劃。已經明確退城的企業,按計劃退出城市建成區;未明確退城的企業,分批實施污染深度治理改造,實現“有組織排放穩定達標、無組織排放全流程收集處理、物料運輸清潔化”,到2023年,明顯降低對16市主城區空氣質量影響。(各市黨委、政府負責,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壯大規模、增量崛起,構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到2023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00億元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5個,新培育20個以上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等重點行業率先形成一批應用解決方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行“鏈長制”,開展強鏈建鏈補鏈保鏈專項行動。實施“雁陣形”集群提升行動,加大對新興產業領域41個“雁陣形”集群和62家領軍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以風電裝備、核電裝備為重點,布局建設一批重點產業園區。打造“中國氫谷”“東方氫島”兩大品牌,建設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燃料電池整車及氫能制儲裝備兩大產業集群,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到2023年,力爭全省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260億元,工業副產氫純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關鍵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發展壯大環保產業。壯大環保制造業,發展環境服務業,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業。依法實施環保產業統計調查報表制度,編制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升環境治理市場化、專業化水平。實施百強企業培育工程,打造濟南、青島、淄博等環保產業集群。(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深入調整能源結構
(七)嚴控化石能源消費。嚴控能源消費總量,在滿足全社會能源需求的前提下,持續推進煤炭消費壓減,增加清潔能源供給,加大清潔能源替代力度,進一步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實現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潔能源供給。到2023年,全省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9600萬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力爭達到4400萬噸標準煤以上;煤炭消費總量壓減6%以上,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持續壓減煤炭使用。持續淘汰落后燃煤機組,在確保電力、熱力接續穩定供應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關停整合,嚴格按照減容量“上大壓小”政策規劃建設清潔高效煤電機組。到2023年,關停退出低效燃煤機組400萬千瓦,其中,2021年關停退出206萬千瓦。提高電煤使用效率,到2023年,現役煤電機組改造后平均供電煤耗力爭降至302克標準煤/千瓦時。(省能源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配合)2021年10月底前完成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任務。由于客觀原因暫時不具備條件的,由市政府正式申請,可最晚延期至2022年采暖季之前完成淘汰。(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加快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對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工業爐窯,使用清潔低碳能源以及利用工廠余熱、電廠熱力等進行替代。(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擴大城市集中供熱范圍。圍繞實現城市清潔取暖基本全覆蓋的發展目標,在積極發展集中供熱為主的基礎上,在城市規劃新區和熱力管網難以覆蓋的片區大力發展區域性清潔供暖,在集中供暖難以覆蓋的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因地制宜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分散清潔取暖。(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加強集中供熱熱源和配套管網建設,支持跨區聯片熱電聯產項目建設,以熱水為供熱介質的熱電聯產項目,20公里供熱半徑內原則上不再另行規劃建設抽凝熱電聯產機組;以蒸汽為供熱介質的熱電聯產項目,10公里供熱半徑內原則上不再另行規劃建設其他熱源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的技術改造,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燃煤小熱電。在不具備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條件的地方,可建設高效大容量燃煤鍋爐等容量替代現有多臺燃煤鍋爐。鼓勵余熱資源較為豐富的企業利用余熱余壓等技術進行對外供暖。到2023年,城市(縣城)集中供暖面積達到20億平方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深入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穩步推進”的原則,依據當地資源稟賦、服務設施布局、經濟可承受能力、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科學確定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技術路線、取暖方式和推進次序。對7個傳輸通道城市查漏補缺,鼓勵非傳輸通道城市加大清潔取暖建設力度,到2023年,全省農村地區新增完成清潔取暖改造不低于360萬戶,清潔取暖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供熱平均能耗下降到15千克標煤/平方米左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減少劣質煤使用。對暫不具備清潔采暖條件的山區,可使用清潔型煤、優質無煙塊煤、蘭炭等清潔煤炭進行替代,采用“潔凈煤炭+節能環保爐具”模式。鼓勵火電行業采用高熱值煤炭,減少低熱值煤炭使用量。(省能源局牽頭)各市要開展專項行動,依法查處銷售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煤炭、無照經營煤炭、禁燃區內銷售高污染煤等行為。
(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工業、公共機構、商貿流通、農業農村、重點用能單位等領域能源利用效率,到2023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8.8%。提高重點工業行業能源使用效率,到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0%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到2023年,實現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綜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別比2020年下降3.1%、3.7%、3.7%以上。(省機關事務局牽頭)推進農業農村節能,加快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推廣農用節能機械、設備和漁船,發展節能型設施農業。(省農業農村廳牽頭)重點用能單位要圍繞能耗總量控制和能效目標,實行用能年度預算管理。加強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審查和監管,構建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十)壯大清潔能源規模。圍繞省委、省政府“三個1/3”能源結構調整目標,聚焦可再生能源、核能、省外來電、天然氣“四大板塊”,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海陸統籌、集散并舉”推進風電規模化協調發展,重點推進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堅持太陽能發電與熱利用并重,不斷擴大太陽能利用規模。推動生物質能資源規模化和市場化開發,力爭到2023年,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相當于替代500萬噸標準煤。合理規范推進地熱能供暖,探索開展海洋能綜合利用。到2023年,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從2020年的4542萬千瓦提高到6000萬千瓦。積極推進海陽、榮成等核電基地廠址開發,加快核能供熱、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到2023年,全省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從2020年的250萬千瓦增加到270萬千瓦。加快昭沂直流、魯固直流等既有通道配套電源建設,提高通道利用率和清潔電量比例。到2023年,接納省外電量從2020年的1159億千瓦時增加到1300億千瓦時以上。加快青島港、煙臺港等沿海LNG接收站建設,推進中俄東線山東段、山東天然氣環網干線等工程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天然氣供應能力。到2023年,天然氣供氣量從2020年的221.6億立方米增加到260億立方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等部門配合)
四、深入調整運輸結構
(十一)提升綜合運輸效能。初步形成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水路或管道為主的格局。到2023年,鐵路水路貨物周轉量增長10%以上,繼續推動保持公路運輸比例由增轉降趨勢。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支持煤炭、鋼鐵、電解鋁、電力、焦化、水泥、砂石等大宗貨物年運輸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新(改、擴)建鐵路專用線。新建涉大宗貨物年運輸量150萬噸以上的項目要配套建設鐵路專用線,確保鐵路專用線與主體工程同步投運。2021年年底前,現有大宗貨物年運輸量達到150萬噸以上的企業要制定鐵路專用線建設計劃。到2023年,已建成鐵路專用線的,大宗貨物綠色運輸方式比例力爭達到90%以上;未建成鐵路專用線的,鼓勵優先采用公鐵聯運、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以及封閉式皮帶廊道等綠色方式運輸。鼓勵鐵路運營企業積極參與鐵路專用線建設,并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市場份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國鐵濟南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快推進鐵路、水路設施建設。推進蘭陵縣金石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山東港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山東如通鐵路貨運有限公司專用線、華能濟寧高新區熱電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等4條專用線的投入使用,濰坊港疏港鐵路工程、棗莊八一水煤漿熱電有限責任公司鐵路專用線、嵐山疏港鐵路工程、山東清沂山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專用鐵路等4條專用線的建設工作,華汪熱電鐵路專用線、大唐山東發電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等2條專用線的開工建設。(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國鐵濟南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內陸河流航運業發展,實現萬福河、小清河、京杭大運河通航,通航里程達到1200公里。著力提升公路運輸效率,降低貨車空駛率,利用“互聯網+”高效貨運等業態創新方式,促進供需匹配,逐步降低空駛率。(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十二)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加大中重型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力度,到2021年10月底前,力爭全部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營運柴油貨車。根據國家部署,有序推進國四中重型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工作。(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公安廳按職責分工負責)2021年年底前,16市將主城區劃定為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禁行區。與區域內公路貨物運輸大戶簽訂優先采用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車輛運輸目標責任書。(各市黨委、政府負責)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柴油貨車監管,到2023年,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全社會采用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或新能源車輛運輸。健全完善柴油貨車運行監管平臺,實時監控車輛位置、運行軌跡、排放水平等。(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制定相關措施,對已列入我省淘汰范圍的高污染、高排放車輛,嚴禁轉入我省。(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到2023年,淘汰老舊農業機械8000臺。(省農業農村廳牽頭)鼓勵港口、鐵路貨場、物流園區等重點場所使用國四及以上排放標準或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開展港口、鐵路貨場、物流園區等重點場所非道路移動機械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示范應用,2021年年底前,摸清全省重點港口、鐵路貨場、物流園區國四及以上排放標準或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底數,制定三年提升行動計劃。(省交通運輸廳、國鐵濟南局、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采用政策引導、區域禁用等方式,疏堵結合推動高排放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報廢更新,將主城區劃定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引導重點工地、重點項目、重點區域及各類市場主體減少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沿海城市以及濟寧等內河城市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嚴格控制港口和船舶污染排放。推進碼頭岸電設施建設和船舶受電設施改造,提高主要港口集裝箱、客滾和5萬噸級以上干散貨專業化泊位岸電設施配備率,推動船舶靠港期間岸電使用常態化。(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山東海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每年組織開展非標油專項聯合執法行動,以物流基地、貨運車輛停車場和休息區、施工工地、國省道等為重點,持續集中打擊和清理取締黑加油站、流動加油車。
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比例。加快推進交通用能清潔化,持續推廣新能源等節能環保車輛,積極倡導私家車等社會用車清潔化,到2023年,社會車輛用能清潔化從2020年的1.3%提高到5%。(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確保財政資金購買的公交車、公務用車(除涉及國家安全、偵查辦案、防汛搶險救災等特殊工作要求的車輛)及市政、環衛車輛,統一采購新能源車。到2023年,在用財政資金購買交通車輛用能清潔化比例達到100%。(省機關事務局牽頭)到2023年,公交(除保留必要交通戰備、抗險救災等應急車輛外)、環衛、郵政、市內貨運等行業新增車輛力爭全面實現電動化,在用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占比達到30%(濟南、青島達到5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重點區域巡游出租汽車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從2020年的5%左右提高到30%。鼓勵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使用新能源汽車。(省交通運輸廳牽頭)加快新能源充電樁等汽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到2023年,中心城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半徑小于3公里。(省能源局牽頭)
(十三)增加綠色低碳運輸量。發展綠色交通,創建綠色鐵路站、綠色港口。改造更新高耗能設施設備,推廣施工材料、廢舊材料再生和綜合利用。加快港口和物流園區集疏運鐵路、主干油氣管道、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水運和管道轉移。大力發展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建立完善航空物流網絡,加快發展高鐵快運。(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商務廳、國鐵濟南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建設綠色低碳交通綜合體系。持續加強公交專用道路、步行、自行車等低碳綠色交通系統建設,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等重點區域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到2023年,力爭50%以上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比重達到70%。(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公安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構建智慧交通服務系統,推進交通運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廣泛應用交通基礎設施自感知等新技術,在交通擁堵節點建設智能交通信號燈管理系統,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入調整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
(十四)減少化肥使用量。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在糧食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等重點區域,大力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配方肥,到2023年,全省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3%,配方肥應用面積從2020年的400萬公頃增加到440萬公頃。(省農業農村廳牽頭)
(十五)強化農藥使用管理。加強農藥規范化生產與管理,健全農藥追溯系統,嚴禁生產甲胺磷等國家禁止生產農藥,嚴禁經營和使用禁用農藥,嚴格控制使用劇毒高毒高風險農藥,全面建立實施劇毒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加大違法違規使用農藥執法力度。借助國家級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能力建設平臺,充分發揮物聯網監測點作用,準確發布預警預報,開展精準防治。加快提升科學用藥水平,深入推進綠色防控,著力推進統防統治升級。到2023年,全省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6%。(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開展高效低毒、生物農藥等新型農藥試驗、示范和推廣,引導農民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做好高毒農藥替代工作,減少高毒農藥使用。統籌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回收,到2023年,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得到有效回收或無害化處理。(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提高綠色生態用地質量。選擇畜牧大縣整縣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促進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利用;積極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等技術。到2023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有機肥使用量從2020年的436萬噸增加到450萬噸。(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荒山荒灘荒地、未利用土地、沙化地、道路兩側造林綠化。到2023年,2017年年底前歷史遺留的“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廢棄礦山基本治理完畢,綠色礦山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省自然資源廳牽頭)
(十七)加強施工工地生態管控。做好城市建筑、市政、公路、水利等施工場地揚塵精細化管控。建筑施工工地全面落實工地周圍圍擋、產塵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六項措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保障措施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在省生態環境委員會框架下,成立“四減四增”工作專班,負責統籌推進新一輪“四減四增”工作;工作專班設在省生態環境廳。各級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把推進“四減四增”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靠上抓,層層抓落實。16個設區的市要制定落實方案,列出項目清單,按年度細化各項任務到縣(市、區)、到企業。省有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協作,牽頭部門要切實發揮牽頭作用,做好工作指導、調度和協調;配合部門要積極主動配合,認真抓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落實。
(十九)加強政策保障。加大信貸融資支持力度,引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業務范圍內,對傳統產業升級、工業污染治理、清潔能源替代、柴油貨車和工程機械淘汰更新、鐵路專用線建設等領域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建設。(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牽頭)加大資金統籌力度,積極支持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提升有機肥使用、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淘汰落后產能等重點工作,大力助推“四減四增”行動深入開展。落實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和秸稈綜合利用財政支持政策,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落實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財政補貼政策。(省財政廳牽頭)落實助力綠色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嚴格落實國家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等領域的稅費政策。嚴格執行國家關于節能、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第三方治理企業所得稅,污水處理、污泥處理、垃圾處置勞務增值稅及再生水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省稅務局牽頭)嚴格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階梯電價等差別化電價政策。(省發展改革委牽頭)通過報刊、廣播、電視、新媒體等載體,深入宣傳“四減四增”相關政策,及時報道新進展、新成效、新經驗,調動全社會參與支持“四減四增”的積極性。(省委宣傳部牽頭)開展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科學施肥知識、綠色防控技術和科學用藥知識,增強農民科學用肥意識和安全用藥意識。(省農業農村廳牽頭)開展節能低碳環保科普知識宣傳,推廣節能低碳環保產品。(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二十)加強技術支撐。加強規劃引導和行業準入(規范)管理,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降低產能改造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在統一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框架下,圍繞集成電路、量子科技、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源、生命科學、空天海洋等重點領域,聚焦“卡脖子”產品和技術,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充電設施關鍵技術研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加強對新型充電設施及裝備技術、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加快突破重大關鍵技術。積極爭取國家科技計劃相關專項支持。加強貨物運輸多式聯運技術研究。(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加強實施評估。建立新一輪“四減四增”評估體系,加強對本方案實施的動態監測。省“四減四增”工作專班,對重點任務實施月調度,每年組織開展一次評估。2024年,省委、省政府對方案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各級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參考,并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對評估考核實績突出的,予以表揚;對工作拖沓、履職不力、逾期未完成規定任務的,采取通報批評、公開約談、媒體曝光等措施,督促問題整改,造成不良影響的要按照有關規定啟動問責程序。
政策解讀丨《山東省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 (2021—2023年)》解讀
2021年10月26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委員會印發了《山東省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在第一輪“四減四增”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新一輪“四減四增”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深入調整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有關內容說明如下。
一、出臺背景
2018年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污染源頭防治,調整‘四個結構’,做到‘四減四增’”。 對此,省委、省政府高規格推動,召開全省動員大會并印發實施“四減四增”行動方案,成立工作專班,建立月調度、季通報、年評估等機制,有序有力推動了“四減四增”落實落地。我省也成為全國唯一專門制定“四減四增”行動方案、成立推進機構的省份。
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四個結構”持續優化調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對環境空氣質量改善(PM2.5)直接貢獻率達37.5%,厚植了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從“四個結構”優化調整看,與2017年相比,產業結構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個百分點;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凈接納省外來電量增長103.3%,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提高6.8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降低10個百分點,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2.6%;運輸結構調整方面,全省鐵路貨物發送量增長34.1%,公路貨運量降低27.9%,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送量增長180%,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比例達到6.47%;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方面,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純量)、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15.5%、23.1%,商品有機肥使用量436萬噸,畜禽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建成糞污處理設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0.1%。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省結構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產業結構還不符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要求,能源消費結構偏煤問題還未根本扭轉,運輸結構偏公路且綜合運輸網絡體系建設和服務效能有待優化提升,農業投入結構還不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處于高位,污染源頭防治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依然任重道遠。
為切實解決這些存在的突出問題,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新一輪“四減四增”方案編制工作。編制過程中,主動銜接國家、省最新政策要求,合理設置主要目標指標,科學謀劃重點任務、主要舉措和保障措施。近日,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和省生態環境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新一輪“四減四增”主要包括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3大部分。
(一)主要目標
到2023年,全省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明顯優化,發展質效走在前列,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二)重點任務
新一輪“四減四增”明確了未來三年產業、能源、運輸和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4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在深入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堅決淘汰低效落后產能,嚴控重點行業新增產能,推動綠色循環低碳改造,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比如:到2023年,轉移退出傳輸通道城市外煉鋼產能490萬噸、煉鐵產能450萬噸;生態工業園區力爭達到30家以上;建立60個原輔材料替代示范項目,高VOCs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比例達到9%;主營業務收入過1000億元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5個,新培育20個以上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全省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260億元,工業副產氫純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關鍵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是在深入調整能源結構方面,嚴控化石能源消費,持續壓減煤炭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壯大清潔能源規模。比如:到2023年,全省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9600萬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力爭達到4400萬噸標準煤以上;煤炭消費總量壓減6%以上,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實現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綜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別比2020年下降3.1%、3.7%、3.7%以上;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相當于替代500萬噸標準煤;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從2020年的4542萬千瓦提高到6000萬千瓦;接納省外電量從2020年的1159億千瓦時增加到1300億千瓦時以上;到2023年,天然氣供氣量從2020年的221.6億立方米增加到260億立方米。
三是在深入調整運輸結構方面,提升綜合運輸效能,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比例,增加綠色低碳運輸量。比如:到2023年,鐵路水路貨物周轉量增長10%以上;淘汰老舊農業機械8000臺;社會車輛用能清潔化比例達到5%;力爭50%以上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比重達到70%;重點區域巡游出租汽車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從2020年的5%左右提高到30%。
四是在深入調整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方面,減少化肥使用量,強化農藥使用管理,提高綠色生態用地質量,加強施工工地生態管控。比如:到2023年,配方肥應用面積從2020年的400萬公頃增加到440萬公頃;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有機肥使用量從2020年的436萬噸增加到450萬噸。
(三)保障措施
從組織領導、政策保障、技術支撐、實施評估4個方面加強實施保障。
三、主要特點
一是突出減污降碳協同。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遏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擴大非化石能源供給,推進運輸方式“公轉鐵”“公轉水”等,牽住降碳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協同減少污染物排放,將降碳與治污高度融合,實現減污降碳同頻共振、同向發力。二是突出多目標協同。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引領,加快淘汰低效落后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以碳達峰為約束,發展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產品,推動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制定碳達峰目標,大力提升全社會綠色發展水平;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根本,緊緊圍繞NOx、VOCs、顆粒物等污染物減排目標,部署重點任務、謀劃重大舉措,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三是突出多領域、多行業、全過程理念。新一輪“四減四增”兼顧了生活源、移動源、工業源污染防控,將產業結構調整的行業從8個擴展到13個,同時提出對鋼鐵、焦化、鑄造等9個行業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四是突出引導、優化、倒逼作用。以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調整為重點,打出信貸融資、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差別電價、重污染企業搬遷、污染深度治理、淘汰落后等政策“組合拳”,突出激勵引導、結構優化,與倒逼約束機制形成合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