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下的可持續發展
【谷騰環保網訊】受疫情和全球經濟形勢等疊加影響,當下,經濟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沖擊和不確定性。同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也越發嚴峻復雜。
就全球而言,若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等行動有所拖延,可能會加劇人類、經濟和生態的不安全性。中國該如何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與穩定、安全等目標相結合,為全球貢獻可持續發展方案?
6月13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2年年會暨國合會3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開幕。本次年會以“構建包容性綠色低碳經濟”為主題,圍繞綠色食物供應鏈、海洋治理、流域治理、數字化等議題舉辦了分論壇,與會專家和學者在分論壇上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對“雙碳”目標下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建立綠色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保障糧食安全
世界資源研究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達斯古普塔認為,建設綠色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有助于中國實現“十四五”規劃下的高質量發展,并幫助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多位專家表示,建立綠色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需要在低碳和環保方面持續努力。
2018年,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達10.9億噸,占全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其中甲烷占比40%,氧化亞氮占比50%。
此外,包括優質農業用地的退化、淡水資源的減少、農業生產的化學污染等在內的問題,也對中國建立綠色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帶來挑戰。
在世界資源研究所常務董事韓森看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技術手段減少碳排放。同時,要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產性農業用地不被轉化為其他用途,提升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的效率并減輕污染,改善居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土壤進行修復等。
2022年4月,美國發布報告顯示,現在全球土壤中40%都在不斷退化;英國智庫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在《氣候變化風險診斷2021》報告書中則預測,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上升和干旱加劇,糧食供給將難以滿足人口需求。
聯合國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2021年53個國家和地區約有1.93億人經歷糧食危機,糧食安全情況進一步惡化。
如何保障糧食的可持續供應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將與全球各國一道,積極探索破局之策,在建設綠色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方面做出努力。
“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糧食供應鏈往往涉及很多國家,需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共同努力。”兒童投資基金會東亞和東南亞區域主任、中國首席代表雷紅鵬說。
打造數字與綠色雙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
“數字發展與綠色經濟是當今的兩大趨勢。”國合會發布的《助力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轉型》報告指出,數字化為支持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以減碳為例,奇效型減碳(提高碳生產率)和創新型減碳(采用新技術)需要大量用到數字技術,沒有數字技術,減碳技術很難發展起來。”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劉世錦指出。
中國實現碳中和面臨很大的挑戰,劉世錦認為,作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兩只翅膀,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兩者需要相互支持。在綠色發展領域,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如在智能制造、綠色交通、城市與基礎設施的綠色轉型等領域,通過數字化技術有助于節能減排;同時,在研發數字化技術時,也應盡可能采用一些綠色低碳技術。
目前,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虛擬現實,不僅將在未來的經濟社會活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可能成為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重要推力,同時還將釋放數字行業自身的巨大綠色轉型潛力。
根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的研究,到2030年,數字化將幫助減少2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綠色發展和數字經濟是天然一對。”劉世錦建議,為更好地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數字與綠色雙引擎,這兩個領域的人員需要有更多的交流。
流域治理要在減碳和提升流域韌性上下功夫
流域作為人類和自然相互影響的關鍵地區,正在面臨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少專家表示,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流域的水文循環,加劇流域水系統風險與壓力。
碳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與氣候變化對流域環境的影響緊密相關。因此,減碳在流域治理方面也很重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更有助于碳減排。”劉世錦說。
“包括長江在內的大河流域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區域。”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淡水項目總監楊波指出,“通過科學規劃進行岸線的優化利用和置換、騰退等形式,可以支持流域治理和發展實現綠色減碳目標。”
河流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雖然河流的面積不到地球整個表面積的1%,卻為至少25億人提供了主要的食物來源,也培育了最多樣化和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首席代表馬晉紅提出:“我們必須向可持續的流域治理轉變。”
實現可持續的流域治理,除了在減碳方面有所作為,國合會特邀顧問李曉江認為,要提升整個流域的韌性,就需要對區域內(上游、中游、下游)不同類型的潛在災害和未來的威脅提出相應的針對性策略。
聯合國糧農組織土地與水資源司司長李利鋒指出,實現可持續的流域治理,要更好地了解利益相關方的想法,確保所有流域的投資計劃和規劃都相輔相成,而不是各自為政。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一直面臨著土壤流失、海平面上漲、油氣開采等帶來的挑戰。”自然遺產研究所主席格里·加洛韋說,25年來,流域都不能就如何建立統一的機構達成一致的意見,這是很大的問題。因此,需要有一個總體負責任的單位讓各方團結在一起,來解決遇到的難題。
利用海洋實現碳中和,要以可持續的方法使用海洋資源
海洋吸收了地球系統中的大部分超額熱量和大量人為排放的COx,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是良性高效地利用海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首要前提。國合會委員、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索爾海姆呼吁,要以可持續的方法使用海洋資源,推進實現碳中和目標下的海洋可持續管理。
但當下,海洋面臨著過度捕撈、化學品以及微塑料污染等問題,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巨大挑戰。
“海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護好海洋生態平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候變化問題也沒有辦法得到解決。”曾多年擔任國合會首席專家的漢森教授建議,在全球海洋治理中需要將海洋治理推進到國家以及地方層級。
“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標準,其重點在于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綜合管理。通過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完整和與生俱來的恢復力,平衡發展與保護,進而建設可持續的藍色海洋經濟。”國合會發布的《碳中和愿景下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治理》報告指出。
索爾海姆對中國海洋的可持續管理表示了肯定,他說中國已經推出了沿岸地區的海洋治理、管理方案,包括中國的沿海地區、近海大區,均采取了多種措施,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下一步,全球各國需要攜起手來,共同尋找解決海洋問題的方案,努力實現碳中和目標下的海洋可持續管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