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噪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最高檢解讀今年公益訴訟重點
【谷騰環保網訊】五年來,公益訴訟檢察作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服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彰顯了公益保護中國方案的制度價值。下一步,檢察機關如何落實黨的二十大“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部署要求?
2月27日,在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迎兩會·新時代檢察這五年”系列第五場新聞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回答了本報記者的提問。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公益訴訟檢察最初確立的四個法定領域之一。胡衛列介紹說,五年來,全國檢察機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共立案辦理相關案件39萬余件,占公益訴訟案件總量的52.2%。特別是成功辦理萬峰湖、南四湖等一系列重大跨區域案件,助推解決了一大批環境治理“老大難”問題。作為新時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安排,公益訴訟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劇變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作為解決公地悲劇、加強公益司法保護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下一步,檢察機關將更加主動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一是持續深化重點領域辦案。緊緊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聚焦大氣、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依法能動履職,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積極參與城鄉人居環境整治,依法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密切關注城市光污染、噪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中的問題,積極穩妥發揮公益訴訟作用。
二是延伸監督深度和廣度。加強與行政機關全國性專項整治協同,緊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環境污染問題開展專項監督。加大最高檢、省級院自辦案件力度的同時,更充分發揮市級院在一體化辦案中的作用,從更高層面、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推動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總結推廣“檢察建議+調查報告”辦案模式,結合辦案積極向當地黨委、政府建言獻策,以“我管”促“都管”,助推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在辦案中積極督促違法行為人通過消除污染、補植復綠、替代性修復等方式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
三是探索完善制度體系。積極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完善公益訴訟制度”部署,以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機制為重點開展研究,為推動公益訴訟立法奠定基礎。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項報告生態環境檢察工作為契機,總結生態環境檢察新理念、新機制、新成效,推動完善配套制度機制。聚焦生態環境重點領域和公益訴訟辦案環節,出臺工作指引,促進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業務體系。推動細化完善公益訴訟損害賠償金管理使用制度,讓賠償金更加高效用于生態環境修復。推動完善流域檢察辦案聯動機制,服務長江、黃河等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
四是強化外部協同和公眾參與。強化檢察公益訴訟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銜接,完善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損害賠償銜接機制,促進發揮各自職能最大效果,形成生態環境治理法治合力。深化與法院、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的協作配合,暢通檢察公益訴訟與行政執法信息共享渠道,促進工作同頻共振。全面推廣“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健全完善公益志愿者、觀察員線上線索舉報與評估、專業建言等機制,動員和鼓勵社會公眾參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