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治理需要攻克兩大痛點
【谷騰環保網訊】國務院日前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要求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
《計劃》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重點區域新改擴建用煤項目,依法實行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替代方案不完善的不予審批;不得將使用石油焦、焦炭、蘭炭等高污染燃料作為煤炭減量替代措施。完善重點區域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辦法,煤矸石、原料用煤不納入煤炭消費總量考核。原則上不再新增自備燃煤機組,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對支撐電力穩定供應、電網安全運行、清潔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的煤電項目及其用煤量應予以合理保障。
經過多年治理,當前我國散煤治理現狀如何?有哪些難點問題需要解決?《計劃》對散煤治理提出了那些新要求?如何推進落實?記者日前采訪了相關專家,對《計劃》進行解讀。
散煤治理步入新階段
“近日國務院發布的《計劃》明確提出,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這對我們目前的散煤治理工作來說,正當其時。”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副主任李雪玉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的民用散煤治理正在步入了新的階段,從‘攻堅重點區域’轉向‘鞏固重點區域、同時擴圍非重點區域’,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追求質量和長效’。”
李雪玉介紹說:“北方清潔取暖無法回避的兩大痛點,散煤復燒、終端成本與用戶支付能力的差距難平。”前者是針對“改造后”,如何有效鞏固成效,即《計劃》提出的“各地依法將整體完成清潔取暖改造的地區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防止散煤復燒”。后者是針對“建設中”,如何兼顧合理的推進速度和可持續的實際應用,即《計劃》強調的“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范圍的城市,保質保量完成改造任務”。
“在縮小甚至消除終端成本與用戶支付能力之間的差距方面,我們仍需進一步打開思維。”李雪玉舉例說,“比如,在關注改造成本的同時,更加重視運行成本,因為這部分才是老百姓用不用的關鍵;更加重視熱源側改造和建筑節能雙側同推,并切實地將‘農房建筑節能改造’從文字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其在節約能源和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地思考多能聯動、多熱復合、多源合一等的融合模式,而不是單一熱源的清潔化;避免單點作戰,將清潔取暖作為農村能源系統變革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集農村生產和生活于一體,高度重視農村綠色低碳能源構建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協同性。這是我們拓寬資金渠道、降低成本,保障長效的關鍵,也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必然選擇。”
農村散煤治理難在“守”與“換”
《計劃》要求,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因地制宜成片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加大民用、農用散煤替代力度,重點區域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逐步推進山區散煤清潔能源替代。
在很多專家眼里,我國農村散煤治理必須在守住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加緊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工作。
從10月底開始,北方大部分地區供暖陸續開始啟動。推動清潔取暖,保障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廣大農村居民安全過冬,防止散煤復燒再次受到各界關注。
近年來,國家圍繞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改善、國家碳達峰行動方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將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取暖納入統籌規劃,對北方農村地區冬季取暖用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清潔化,還要逐步實現低碳化。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技術中心副主任張偉告訴記者,當前農村居民散煤治理難點主要在兩點:“一是如何防止已經完成清潔化改造的農村地區取暖季散煤復燒,保住我們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我們調研發現,很多禁煤地區雖然嚴格管控散煤的流通和銷售,但還是有一些農戶在燒煤取暖。另外,還存在一些無法獲得散煤的農戶燒秸稈、木材等生物質,實際上其污染程度可能更高。因此,要想實現農村散煤清潔替代政策的可持續,核心就是要把清潔取暖成本控制在農村居民可接受范圍內,考慮到不同區域居民收入差異,建立差異化、精準化補貼政策。未來也可以考慮通過CCER、屋頂光伏等政策創新一定程度上減輕居民的取暖成本。”
二是如何推進其他重點地區以及山區的散煤清潔替代。“這是《計劃》的增量部分,也是實現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重要措施。”張偉介紹說,“針對尚未開展清潔取暖改造的城市,難點在于當前地方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如何保障清潔化改造前期設施改造的費用以及運行補貼。對于山區散煤清潔化替代,難點在于相較于其帶來的環境效益,其成本要比平原地區增加很多,因此并不適合采用平原散煤集中改造的模式。未來要堅持宜煤則煤、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的大原則不動搖,不搞‘一刀切’,在保障農戶溫暖過冬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多種方式的清潔取暖路徑。比如針對山區、偏遠地區,可以推廣光伏太陽能、清潔煤等方式取暖。針對位于大型工業企業周邊的區域,可以鼓勵企業通過余熱回收方式解決周邊居民區取暖問題”。
“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取暖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能源轉型項目高級項目主管段鍇介紹說,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取暖設施改造耗資較大,部分取暖設備如太陽能電采暖、熱泵的采購價格高,前期投入較大;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取暖當前運行成本仍高于燃煤,居民對政府補貼依賴性較強,在中央財政補貼逐步退出、地方財政運行補貼逐步退坡的情況下,已實施清潔取暖的用戶將極有可能返回燃煤;此外一些特殊地區(如高寒地區)出現改造后取暖效果差、技術路徑不適應等問題,實施了多次改造,面臨新一輪的資金壓力。
清潔能源替代仍需進一步支持
《計劃》要求,對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范圍的城市,保質保量完成改造任務,其中“煤改氣”要落實氣源、以供定改。全面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既有農房節能改造。各地依法將整體完成清潔取暖改造的地區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防止散煤復燒。對暫未實施清潔取暖的地區,強化商品煤質量監管。
段鍇介紹說:“自2017年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實施以來,我國清潔取暖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除了在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等地推廣的煤改電和煤改氣等清潔取暖方式以外,北方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取暖規模也持續擴大。”
由NRDC支持,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近期完成的《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表明,我國農村地區清潔取暖規模逐年增長,“以京津冀為代表的華北地區主要以煤改電、煤改氣為主、西北地區以太陽能為主、東北地區以生物質為主”的熱源側清潔低碳化區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但進一步發展還需更多支持。
根據《報告》的測算,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取暖面積達到約20.6億平方米,主要采用生物質、地熱和太陽能供暖等方式。取暖面積較2021年提高1.5億平方米,按戶均供暖面積60 平方米計算,相當于2022年全年新增250萬戶居民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
段鍇表示:“從目前中央財政支持的88 個清潔取暖改造試點和支持城市的情況來看,熱源側清潔低碳化的區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并形成了以煤改氣電、生物質和‘太陽能+’為主的技術路線。”
重點區域中華北地區已形成了以“煤改電”“煤改氣”為主、其他可再生能源為輔、清潔爐具作為過渡性兜底保障的清潔取暖格局。北京和天津以“煤改電”為主。北京市農村居民“煤改電”用戶中以高能效的空氣源熱泵為主,占比95%;天津市農村居民“煤改電”用戶中,空氣源熱泵占比58%、直熱式電暖氣占比34%;河北省農村居民“煤改電”用戶中,空氣源熱泵占比33%、直熱式電暖氣占比53%、蓄熱式電暖氣占比14%。
東北地區與部分西北地區生物質資源豐富,適宜采用生物質熱電聯產與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方式,重點選擇以“生物質爐具為主、太陽能和電采暖等為輔”的技術路線。根據鄉村人口規模和供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熱和戶用分散供熱的方式。
以長春市雙陽區山河鎮燒鍋村九社集中供熱項目為例。項目于2022年建成使用,集中供熱面積5萬平方米,原使用1臺10噸燃煤鍋爐,供熱期耗煤量1500噸左右,燃煤費用195萬元左右。改造淘汰原有燃煤鍋爐,安裝1臺8噸秸稈捆燒燃料鍋爐進行替代。“項目采用生物質解耦氣化燃燒技術,相比燃煤鍋爐可節能 60%左右。改造后供熱期消耗秸稈燃料3000噸,秸稈燃料費用60萬元左右,相比燃煤鍋爐節約燃料費用135萬元,且入戶供熱效果優于之前的燃煤鍋爐。”段鍇說。
西北地區太陽能利用較為廣泛,主要選擇“太陽能為主、氣和電為輔”的技術路線。其中,甘肅涼州區選擇了“太陽能儲熱+ 電輔熱+ 清潔灶”的技術路徑;寧夏中衛市采用了“太陽能+ 空氣源熱泵”的耦合供暖技術;寧夏固原市根據實際情況,應用了包括“煤改氣”“煤改生物質成型燃料”“煤改空氣源熱泵”“煤改太陽能”等多種技術路徑。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取暖水平,需要從政策規劃支持、技術創新研發、金融財政激勵等多方面協同發力,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取暖在特定地區的試點與推廣,以推動農村能源低碳轉型,有效支撐鄉村振興以及‘雙碳’目標能夠如期實現。”段鍇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