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注銷后環境債權如何清算?
【谷騰環保網訊】環境債權,是指因環境侵權行為等而形成的債權。與其他侵權形式有所不同,環境侵權所產生的損害后果往往在短期內不易被發現,尤其是在公司注銷情形下,其侵權后果可能在公司注銷一段時間后才顯現。我國目前的公司退出機制以注銷登記為要件,一旦注銷,即表示公司已解散,注銷后的公司將無法承擔法律責任。如果股東在公司注銷前沒有違反清算義務,也不存在過錯或重大過失,那么依據現行公司法規定,會導致環保債權難以向責任人主張的窘境。
對公司法中清算制度進行分析可知,在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時,難以對公司可能存在的、未來才會發生的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引起的債務進行處理,無法將其納入清算范圍。實踐中,公司被注銷后,如果沒有可供執行的主體,可能會要求原公司股東承擔額外責任。支持者認為,股東承擔責任并非因為他們有過錯,而是由于股東是公司剩余財產的受益者,因此,股東在承擔責任時,除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明知存在污染情形外,股東只需在公司剩余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
也有觀點認為,股東對公司注銷前不可預見的債務承擔責任,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公平性。實踐中,公司經營過程中造成的環境遲滯污染,可能是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出現新情況,即在當時,公司此種行為不構成污染,而在若干年后,生產遺留物被認定為污染源。公司對以后可能造成的污染不能夠預見,公司注銷時清算組更無法將未來環保治理的費用列入資產負債表。至于能否準確找到股東,以及股東是否還有能力履行環境治理的費用都存在不確定性。
必須認識到,在處理環境侵權問題時,既要依法保護環境債權利益,也要依法保護公司股東的利益。未來,有必要對公司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環保責任給予更多關注。具體而言,對于公司注銷后環境債權的實現,可從三個方面著力處置。
完善公司退出、注銷保留制度。公司在進行清算注銷時,企業主體依據行業劃分,根據行業特征,區分不同退出期限,建立重點行業的退出、注銷保留制度。如對于危害環境潛在風險較高的行業,建立分級退出制度,在企業進行清算時,依據企業自身行業特質、規模大小等進行區分,設置不同期限的退出期。對于發生過污染環境或者化學品泄漏等事件的企業,延長注銷后的緩沖期,而對于非重點行業,則可不設置或者減少注銷后緩沖期限。
引入股東擔保制度。根據現行公司法一般規定,公司注銷后不具有法律人格,原股東在無過錯情形下,不再承擔對應的法律責任。而引入股東擔保制度,公司在注銷后,雖然失去了法律人格,但是對于注銷后所發生的、破產清算時不能預見的債務,仍應承擔與公司民事責任相對應的擔保責任。具體根據股東是否存在過錯進行區分,如果股東不存在過錯,以繼受的公司財產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反之,則承擔無限責任。
運用保險工具化解污染防治難題。為了解決環境污染損害問題并減少污染事故發生,《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提議,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運用保險工具,以社會化、市場化途徑解決環境污染損害。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應對污染事故,及時補償并有效保護受污染影響的相關人員權益。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備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法律法規體系,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以保險方式應對環境污染引發的滯后性問題。
(作者分別為河南省義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第二檢察部干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