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建用管”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谷騰環保網訊】固原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東麓,常住人口115.2萬人,下轄5個區(縣)62個鄉(鎮)802個行政村。市域內地形地貌以黃土高原溝壑區和土石質山區為主,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山多川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度較大。
近年來,固原市堅持統籌謀劃、建管并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按照“謀、建、用、管”的思路,分區分類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先后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154座,完成181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人口37.8萬人。
“謀”字為先。按照市級統籌抓總、縣區細化落實的工作思路,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突破口,堅持調研開路,對全市80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開展大走訪大調研。結合固原地形特征、氣候特點、村落分布、群眾生活習慣,充分聽取縣區發展思路、群眾意見訴求,緊扣國家政策規定,制定出臺《固原市加強鄉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晰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工藝、路徑選擇等。各縣區將實施意見與縣域總體規劃相結合,分別制定了《縣域農村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實現了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圖施工”、有章可循。
“建”字為重。按照“整村推進、整縣提升”的思路,以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統領,建立部門協商機制,統一謀劃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形成治污合力。整合市縣、部門切塊資金,用好專項資金,盤活“沉睡資金”,堅持“廁所改到哪里,污水管網就鋪到哪里,處理終端就建到哪里”,分區分片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著力打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組合拳”。注重因地制宜,按照“集中+分散”的模式,對城鎮周邊3公里范圍內村組配套延伸污水管網,就近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集中處理,全市已有415個自然村按此模式完成治理;對人口相對集中的居民點、鄉村旅游區,通過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進行收集處理,全市已有201個自然村按此模式完成治理;對分散農戶實施“1個中心村+N個村組”的統一治理模式,按照運距3—5公里的要求,分區域建設化糞池等設施,配套吸污車,定期拉運處理,實現了污水處理多元化,全市已有54個自然村按此模式完成治理。
“用”字為主。針對山區農村既存在生活污水污染環境又存在用水短缺的雙重問題,固原市以污水資源化、循環利用為導向,在將城鎮周圍村組生活污水就近接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統一納入區域水資源調配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了集中處理利用和分散就地利用兩類模式。在人口相對集中、周邊有農田和林地的村組實施集中處理利用,比如,彭陽縣小岔溝村采用“無動力+太陽能微動力”技術進行處理,出水水質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后,在農業種植澆灌期間,用于周邊農作物種植灌溉,在雨季或非種植澆灌期用于周邊林地的灌溉;在人口分散、污水產生量小的村組,實施分散就地利用,比如,原州區申莊村采用戶用三格式化糞池處理,黑水進入化糞池發酵,部分灰水潑灑庭院,部分洗浴等灰水及雨水收集后進入廁所沖洗清水罐,回用于廁所沖洗,化糞池中上清液經過滴灌管道輸送至房前屋后果園,用于果園施肥和灌溉,既降低污水處理站和集污管網的建設成本,又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
“管”字為要。明晰產權歸屬,按照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對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根據資金渠道,明確產權歸屬,確定責任主體,讓資產有人管、愿意管、不浪費,確保建一個、用一個。加強長效管理,制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積極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由資質高、能力強的第三方公司專門負責運維,推動運維常態化、規范化、標準化。注重探索創新,在隆德縣率先探索建成農村污水處理站智能云監控服務平臺,通過整合縣域內所有污水處理站運營數據,生成可視化數據分析圖表,實現了“一張圖”集中管控。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市、縣、鄉、村、組“五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實行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機制,倒逼長效運行維護管理機制落地見效。生態環境部門不定期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出水水質開展執法檢查、監督性監測,確保污水“引得出、收得攏、治得好、就地用”,實現應集盡集、應治盡治的目標。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生態環境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