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注丨極端天氣增多,韌性城市該如何打造?
【谷騰環(huán)保網訊】作為全國政協環(huán)境資源界委員,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tǒng)數值預報中心主任龔建東帶著一份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增強氣候韌性、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提案參加今年全國兩會。
“河南鄭州‘7·20’和北京‘23·7’特大暴雨災害,對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造成很大影響。”龔建東告訴記者,要高度重視城市氣象災害新挑戰(zhàn),需要提前謀劃,減緩相應災害影響,使城市在災害中可以快速恢復。
自中共二十大報告后,打造韌性城市再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政協委員也圍繞加快打造韌性城市,提升抗風險能力建言獻策。
增強城市氣候韌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未來這種風險將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
隨著氣象災害及其衍生風險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提升城市韌性成為全國各大城市面臨的緊迫議題。
在龔建東看來,如今的氣象災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越來越難以把握,預報預測不確定性不斷加大,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優(yōu)化城市建設規(guī)劃,提高防災減災標準,增強城市氣候韌性,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保證城市安全發(fā)展。
所謂城市氣候韌性,就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面對暴雨、高溫、嚴寒等極端天氣事件,具有有效預測、預警、應對并從中恢復的綜合能力的城市。
“中國城市發(fā)展正從快速擴張建設向更新、改造、升級轉變,應當正視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fā)重發(fā)的風險和我國韌性城市建設相對不足等問題。”龔建東說。
龔建東認為,要強化城市氣候韌性建設制度保障,將氣候韌性建設要求落實到城市規(guī)劃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城市更新改造中。從規(guī)劃上加強頂層設計和引領,完善韌性城市規(guī)劃指標體系,研究編制韌性城市專項規(guī)劃。加強城市規(guī)劃和重大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編制適應氣候變化的新一輪暴雨強度公式等,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提升城市氣候韌性。
韌性城市既是能力建設的韌性,也是管理體系的韌性。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教授徐玖平在調研、分析過去極端天氣下多個城市的應急聯動案例后,將方向定在樹立智慧韌性理念,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上。
“極端天氣事件十分考驗各相關部門在災前、災中、災后的隱患排查整治能力,以及相關領導干部擔當作為的責任感、使命感。”徐玖平表示,當前城市應急指揮體系的組織結構、信息報送流程等有待完善,同時部門間協調機制有待強化,數據共享和協同聯動程度未達預期。
徐玖平認為,要以“智慧”“韌性”為目標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健全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構建智慧應急平臺,有效提高極端天氣事件下的綜合應急救援能力。
對此,龔建東建議,應研究制定極端天氣應對和巨災情景專項應急預案,特別是應對多種氣候驅動因子和災害交織發(fā)生的復合型極端事件應急預案。
加強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提出的關于加強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提案,為后來我國應對極端強降水、高溫沖擊保障城市安全穩(wěn)定運行,提供了具有預見性和針對性的建議。
城市建設不僅要“抗災”,還要“耐災”。為積極探索和總結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同年8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等8部門積極落實提案建議,聯合頒布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并明確強化城市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強化區(qū)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不少專家分析認為,氣候適應型城市實質上是韌性城市理論的實踐與應用。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理念內涵是將城市風險應對工作前置,從關注“事后如何除錯”轉變?yōu)?ldquo;事前如何防錯”,注重氣候風險管控如何順利開展。
當然,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也離不開加強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建設,強化監(jiān)測預測預警和影響風險評估。
長期以來,張興贏聚焦應對氣候變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就把目光放在了“早期預警”這個關鍵抓手上。
“早期預警和行動可以挽救生命,在防災減災中產生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張興贏表示,數據顯示,只需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就能減少30%。
對此,張興贏呼吁,加快構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臺,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其中,首要是加快制定全民早期預警中國計劃。他指出,我國已經建立一套完整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并在這一機制下開展全民早期預警中國實踐。
同時,需健全預警信息發(fā)布法律法規(guī)和機制,完善在各類突發(fā)事件監(jiān)測、預警、風險提示發(fā)布的細則,在應急預案中明確依據預警信息需要采取的行動措施等。
另外,堅持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fā)展聚焦生態(tài)系統(tǒng)、水資源、健康等重點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技術。張興贏指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一些新的危害開始凸顯,如熱浪導致死亡風險上升等,需要加快組織開展新型氣候災害風險對脆弱區(qū)域和行業(yè)轉型的影響研究,制定國家氣候安全早期預警標準,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綜合風險的科技支撐能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