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如何把上億噸建筑垃圾“吃干榨凈”?
【谷騰環保網訊】身為特大型城市,北京市已于2022年取消建筑垃圾填埋場。一個疑問浮現眼前,這些建筑垃圾去哪兒了?
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累計處置建筑垃圾1.06億噸,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加工為再生產品4651.86萬噸,采取土地平整、綠化造景等方式綜合利用3371.99萬噸,采取工程就地回填等方式直接利用2634.93萬噸。
這背后也就意味著,年均近億噸的建筑垃圾,在北京市實現了“物盡其用”。
不僅如此,在很多城市建筑垃圾消納場所缺失的現狀下,北京市卻逐年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瘦身”,由2018年高峰時149家,變成如今常態化的70余家。
規范促進建筑垃圾行業有序、健康發展,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北京究竟有何秘訣?
提高準入門檻,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常年與建筑垃圾上下游“打交道”,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環衛處尚德磊看來,促進建筑垃圾行業規范發展,管住“兩個口”最重要,即“進口”和“出口”。
“所謂進口,就是要確保建筑垃圾原料都能規范化地輸送到處置企業;而出口,就是要能保障再生產品的資源化產品能賣出去。”采訪中,尚德磊對記者表示,北京市的做法可以歸納總結為以規范監管為保障,堅持市場化原則。
視線回到2017年,北京市集中拆除違建,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至2018年,建筑垃圾峰值達到1.9億噸/年。
體量如此大的建筑垃圾不僅將填埋場“占領”,還有不少就堆在城市的拆除地塊上,難以運走“消化”。
“也就是自那時起,北京市引進資源化處置企業,大力推進資源化處置工作。”尚德磊追憶道,彼時對于這些建筑垃圾的處理,仍以臨時就地處置為主,固定設施為輔。高峰時,北京全市的建筑垃圾處置臨時設施達149處。“無論是減少二次揚塵,還是減少二次車輛運送以及減輕尾氣排放影響,可以說,這些臨時設施在當時發揮了就地就近處置的優勢。”尚德磊說。
2023年3月,北京市地方標準《建筑垃圾消納場所設置運行規范》DB/T 2078-2023正式發布,其明確了各類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在工藝技術、環境保護、勞動安全、輔助設施和內業管理等方面的設置要求和運行規范。
“具體到建筑垃圾處置企業的生產線、破碎線、揚塵防控等都有相關要求,且必須是結構性密閉或廠房密閉。也就是說,對場地是有嚴格規范的。如此一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臨時設施,自然就淘汰掉了。”尚德磊向記者介紹,這也就解答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置設施高質量發展“瘦身”的背后原因。
如今,在建筑垃圾的處理環節,北京市已全面取消填埋場,對于可以直接利用的工程渣土、泥漿,優先采取工程回填、綠化造景等方式進行土方平衡;剩余的工程渣土以及需要加工處理的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進入資源化處置設施實施再生。
目前,全市共投運4座固定式建筑垃圾處理設施,擁有73座臨時設施,設計資源化能力超過8000萬噸/年。這些設施全年高效運行,源源不斷地將建筑垃圾“吃進來”,再進行資源化利用“吐出去”。
給從業企業安上 “緊箍咒”,搭建供需平臺服務市場需求
記者了解到,不止前述提及的建筑垃圾場地規范標準,近年來,北京市密集出臺了多部聚焦建筑垃圾的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標準,它們都直指一個明確的目標,即解決行業掣肘,促進行業發展。
這其中,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建筑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意見》《建筑垃圾運輸企業監督管理辦法》《關于調整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種類及應用工程部位的通知》》《核心區及朝陽區裝修垃圾收運處一體化規范治理的意見》等系列文件,解決了建筑垃圾分類標準不清、運輸監管責任交叉、臨時設施用地審批手續困難、再生產品使用部位不清晰、裝修垃圾處置不規范等問題,給從業企業安上了“緊箍咒”,保障企業合法經營。
2024年4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局對大興區興建恒福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 進行聯合上門幫扶指導
又如《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標識、監控和密閉技術要求》《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技術規程》《建筑垃圾再生回填材料應用技術標準》等地方性標準,統一了車輛、處置設施、再生產品和回填利用等設備和工藝要求,引導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一方面,市場化手段下企業之間可以良性競爭,另一方面,北京市相繼出臺的標準規范,明確了界限,即什么樣的企業能進來,什么樣的產品是符合標準的,要在公平的情況下才能夠合理合規的競爭。”在大興區,北京建工集團市政路橋都市綠源公司副總經理曾波向記者介紹。
與此同時,北京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科技賦能。從監管端,實現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備案)全程在線辦理,以電子聯單為抓手,實施全鏈條閉環管控。
曾波介紹說,“所有的建筑垃圾進廠之前,都要經過地磅計量。廠區布設的監控攝像頭以及地磅的數據,都與城管委的數據平臺進行實時的對接。”這樣的聯網既強化運輸監管,也可以確保建筑垃圾實現源頭管控。
從行業需求端,北京市也搭建了建筑垃圾的網上供需平臺。
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實時收集并記錄建筑垃圾排放信息、末端處置信息等,全面服務土方市場化供需匹配。如建設單位有土方的使用需求,在平臺上登記即可,方便監管的同時,也為可以直接利用的建筑垃圾找到新去處。
再生產品強制使用,科技創新助力打開銷路
就在今年5月下旬,北京市海淀區舉辦了一場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利用推介會。通過這樣的推介會,采取政府引導、信息共享、產品推介等方式,為上下游鏈條上的企業搭建對接平臺,進一步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再生產品,宣傳應用經驗,助力打通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利用“最后一公里”環節。
為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尋出路”,既有軟服務,也有硬措施。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明確要求,政府投資工程,在指定部位應用盡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且最低不少于10%。
“實際上,我們生產的建筑垃圾的再生品是能夠滿足相應的建材標準,結合多種利好政策聯合發力,本市生產的再生產品其綜合單價會比天然建材更具備價格優勢。所以只要有一定使用比例的政策引導,建筑方就會從中看到優勢,保障再生產品的推廣使用,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來自北京建工資源公司的副總經理李爍補充說。
建筑垃圾從場地運來、經過一系列處理后,又把它再生成建筑材料,在北京建工集團市政路橋都市綠源公司,這樣的循環每天都在上演。
“除了3個再生料倉,我們還有6個天然料倉是需要搭配再生骨料,形成我們終端的各類產品。”都市綠源公司副總經理曾波介紹,企業對于再生產品還設立了研發中心,“目的就是要確保我們再生骨料所做的產品能夠滿足工程材料指標要求,比如說強度要求、耐久性要求等。”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發揮技術優勢和創新力量,再生產品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李爍指出,如拆除垃圾中的一些強度比較低的材料,可以再生為固化土;裝修垃圾中的一些輕質物也可以再加工成為RDF燃料棒,這些產品目前都有比較好的銷路。
“我們了解,在北京規范運營的建筑垃圾處置企業,還是‘吃得飽、吃得好’的,其中的大部分也都是盈利的。”李爍表示,但畢竟與其他行業不同,建筑垃圾原生材料的處置有周期,再生產品的銷售也有周期,要給予市場一定的時間去消化庫存。
疏堵結合,引導得當,北京市在最大限度消化建筑垃圾的同時,將其轉化、發展為新的產業賽道,也從中尋找到了更多變廢為寶的途徑與可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