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背景下,長江上游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如何開展?
【谷騰環保網訊】2018年1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并同步印發《關于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方案》。至此,一場圍繞保護長江“母親河”的科技攻關與定點幫扶工作拉開了序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269家產學研共建單位、5000余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們扎根基層,為地方水生態環境保護“排憂解難”,用科技成果為長江大保護“保駕護航”,探索水生態環境保護前沿技術為未來生態環境保護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5年多過去,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進展如何?在日前由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長江中心)召開的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交流會上,記者專訪了長江中心有關人員。
中國環境報: 5年多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小到在“螺絲殼里做道場”解決一個村莊的生活污水處理難題,大到在計算機里“復刻”出“數字長江”。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取得如此豐碩成果的“秘訣”在哪里?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海生: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是生態環境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強化科技對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而創新開展的一項科技工程。這是推進落實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具體實踐,推動了行政管理與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在我看來,“秘訣”在于駐點跟蹤研究的目標非常明確。一直以來,駐點跟蹤研究堅持問題、目標和結果導向,堅持需求牽引,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主線,按照“統籌資源、自愿合作、合理組建、注重實效、動態調整”的原則,組建由國家隊和地方隊相結合的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分批進駐長江沿線城市實施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提出科學性、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解決方案,著力解決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地方政府“有想法、沒辦法”的技術瓶頸,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自2018年啟動以來,已開展兩期。
一期以水環境磷污染治理為重點,在58個駐點城市針對“三磷”污染、城鎮生活污水污染、湖泊富營養化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問題診斷、溯源解析等工作,形成每個駐點城市污染源清單、生態環境問題解析報告及解決方案,獲得方案報告、政策建議、標準指南等成果約800項,轉化應用水專項成果和技術43項。
二期于2022年3月全面啟動,在一期研究成果和工作基礎上,針對“十四五”時期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53個駐點城市開展以水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的科技幫扶,在122個水體布設925個點位開展水生態調查,調查涉及80個河流水體、31個湖泊、11個水庫,探索水生態“監測—評估—修復”綜合模式,助力53個城市“摸家底—探病因—提方案”。
兩期駐點共幫扶66個城市,送科技、解難題,有效支撐地方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中國環境報:2020年以來,長江干流水質已經連續3年保持Ⅱ類,在這其中,也有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的一份功勞。在大多數人聚焦長江中下游水環境整治工作的時候,為何選擇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專門針對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的交流會?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勝: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對于保障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長江水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但改善的成效還不夠穩固。特別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尤其是部分地區極端天氣(如氣候變暖、干旱等)引起了一系列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健康和未來。
長江源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源村考察時也指出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6月18日—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省考察,再次強調要把青藏高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高地。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
我們把會議定在青海省召開,主要目的就是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落實總書記關于長江大保護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就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長江上游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三水統籌”協同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與對策措施、“十五五”科技需求與下一步重點方向等開展交流研討。
中國環境報:針對長江上游水生態環境保護,圍繞“氣候變化與水生態環境安全”主題,專家們在建言獻策時取得了哪些共識?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運管部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麗婧:交流會上,來自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中國氣象局、四川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上游省份駐點工作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氣候變化與水生態環境安全”的主題建言獻策。
專家們就長江上游源頭區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高原湖泊治理、三峽庫區保護的策略和技術開展了充分的討論,并取得了一些共識:
與會專家認為,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近60年(1960年—2020年)長江上游年平均氣溫呈現顯著上升趨勢,極端高溫事件年發生頻率增加,極端低溫事件年發生頻率減少。長江流域降水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但空間差異明顯,極端旱澇時空異質性增強,汛期反枯事件加劇。上游區域有綜合干旱加劇的趨勢,且具有歷時長、烈度大、綜合風險更高的特點。
氣候變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一是三江源地區積雪、冰川加速融化。據研究,2000年—2020 年青海省冰川數量減少128條,冰川面積和儲冰量呈逐年減少趨勢。
二是極端氣候與人類活動疊加加劇部分流域水質波動。極端干旱時期,受水生態流量調度影響,長江上游部分小流域河流水動力、營養鹽變化明顯,水質波動較大,部分斷面易出現水質反彈,不穩定達標現象。
三是氣候變化引起水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變化。氣溫升高影響水溫,增加河流水華爆發的風險。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溫度、水質、水流等多個因素,改變水生態系統內個體的生活史、種群動態和分布從而影響生物多樣性變化。
此外,洪水或風暴也能導致棲息地的物理結構發生改變,如河岸侵蝕、沙洲形成或消失,減少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面積。極端干旱可能導致湖泊和濕地干涸,地表水域縮減、珍稀物種大量死亡,使得水生生物生境受到嚴重破壞,對水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可以說,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水文要素、水循環模式、水環境質量、水生態系統的時空分布與多尺度的變化,給我們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專家們認為,長江上游地區應重點考慮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特別是源頭區的“三水統籌”治理,增強氣候變化韌性。同時,專家們也建議下一步駐點跟蹤研究可以重點考慮加強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的變化研究,實現多平臺整合與優化,充分發揮好長江中心科技支撐長江大保護的作用。
中國環境報:“十五五”期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的重點是什么?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宋永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在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增強流域生態系統氣候韌性,對推動長江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下一步,在生態環境部的領導下,結合國家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相關部署安排,長江中心將在水生態環境演變規律與驅動機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研發、“三水統籌”治理與綜合調控、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生態環境風險評估與應對等方面強化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提升氣候變化科學研判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科學制定長江上游生態環境變化應對機制與保護對策提供技術支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