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198處農村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
【谷騰環保網訊】198處農村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累計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達82.12萬平方米,清單內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山西省晉城市近年來以入選國家首批15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為契機,采取“四大工程”措施,探索“四大治理模式”,形成“四條路線”共計18個案例,一體推進農村水體治理與鄉村文化復興、產業振興。
“四大工程”促水清岸綠
“以前的錦繡湖又臟又臭,一到夏天,味道十分難聞。現在,湖水干凈清澈,完全變了個模樣,飯后大家都喜歡來這里散步。”澤州縣金村鎮霍秀村村民段裕晉說。
在晉城,像錦繡湖這樣“完全變了個模樣”的農村黑臭水體一共有198處。水體水面面積約為82.12萬平方米,分布于46個鄉鎮162個村落。其中,80%以上的黑臭水體位于丹河、沁河以及支流沿岸村莊。
“這些農村黑臭水體以中小河流、溝渠及坑塘為主,水體黑臭成因復雜。”項目施工單位、晉城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紅武說。
為打贏這場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施工單位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思路,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四大工程措施。
在控源截污方面,共新建污水處理站51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638.6公里,新增農村生活污水日處理規模3870立方米,老窯水日處理規模達2500立方米。
在清淤疏浚方面,共清理底泥44.9萬立方米,清理垃圾3.41萬立方米,徹底消除隱性污染源,恢復水體自然底質。
在水系連通方面,建設管道2.67公里,將農村黑臭水體和農田排水渠相連,實現活水增容。同時,利用煤礦礦井水尾水及處理后的生活污水尾水進行生態補水,增加季節性河流水量。
在生態修復方面,以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濕生植物為核心,打造生態護岸24.74公里,種植白三葉、細葉麥冬、連翹等本地水生植物面積達2.5萬立方米。
通過實施“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實現198處水體主要污染源100%全控制、隱性污染源100%全清理、村域水體100%全清潔;消除黑臭水體面積82.12萬平方米,晉城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9.15%;大幅削減入河污染物,包括化學需氧量削減485.1噸/年、氨氮削減117.81噸/年。
“四大治理模式”亮晉城經驗
一條條昔日“臭水溝”變成如今的“清水塘”,農村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但是,如何讓水清岸綠景美長效化?
澤州縣大箕鎮申匠村是晉城市“九頭十八匠”之一,在村東北方向,申匠河緩緩流過。申匠河曾經是晉城市198處農村黑臭水體之一,現在已經全面消除黑臭。
為保障申匠河長治久清,在治理完成后,這條水體的動力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將由晉城市市政公司運維,運維費用由澤州縣列入縣本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將水體日常巡查及管護納入河長制,將水體保潔納入村內環衛公益崗位工作職責。在水體邊設置水體治理信息公示牌,公布監督渠道,全面接受村民的監督。
“多元共管的長效管護模式,是晉城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的亮點經驗之一。”晉城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科長崔超說。
據介紹,在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晉城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出“四大治理模式”,為北方山地丘陵地區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四大治理模式”包括一套“以用促治”的技術模式、一套“監管一體”的組織實施模式、一套“多元共管”的長效管護模式和一套“中央—省—市—縣”的資金籌措模式。
以農村生活污水“以用促治”技術模式為例,施工單位充分銜接改廁,根據水源類型確定污水收集處理模式。人口較多的臨河村莊采用集中治理模式與生物處理工藝,對霍秀村等水沖式廁所改廁率較高但處理不徹底的7個村莊,在化糞池出水末端增加污水二級處理單元或將其接入市政管網。
根據用水需求和尾水去向,科學確定污水處理標準。團西村等7個古堡村和旅游村,適當提高污水治理標準,出水用于村莊景觀建設。嶺上村等10個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大的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執行農田灌溉水水質標準,以緩解農業用水壓力。沁河、丹河等流域臨河人口較多村莊,設施出水主要污染物執行地表Ⅴ類水水質標準。
積極采用尾水資源化利用模式,緩解生態用水壓力。申匠河2#水體本來已經斷流,河流水功能完全喪失,在獲得晉普山煤礦礦井尾水和臨近村莊治理后的生活污水尾水補水后,河流的水生態功能已逐步恢復。
“四條路線”護鄉愁水脈
水是鄉村的靈魂。一泓清水,賦予鄉村生命與活力。
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為契機,晉城市堅持農村水體治理與鄉村文化復興、產業振興一體推進,最大限度恢復水體景觀和灌溉功能,讓曾經的一條條臭水河和一個個臭水塘成為當地百姓的“飯點廣場”和“庭院經濟的水缸”,形成4條路線18個案例。4條路線分別是太行一號線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線、太行一號線鄉村振興示范線、古村落水文化傳承線和城鄉融合發展線。
太行一號線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線,聚焦位于太行一號沿線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村莊,水體治理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核心,覆蓋團東、團西、石沙等5個村。
太行一號線鄉村振興示范線,整合位于太行一號沿線發展條件較好、具備產業基礎的村莊,注重水體治理與產業用水、文旅需求相結合,突出水體治理助推鄉村振興,覆蓋伯方、掘山等村。
古村落水文化傳承線整合水系發達、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在治理中突出水文化傳承功能,覆蓋霍秀、嶺上、良戶、東周等7個村。
城鄉融合發展線涉及的村莊臨近城區或工廠,在水體治理中優先將農村污水納入市政管網,協調臨近受益企業參與后續水體管護,構建“以工助農、以城帶鄉、共管共享”的水體長效管護新模式,覆蓋北郜、官莊等村。
“比如,澤州縣嶺上村整合文旅等資金1500萬元,配合黑臭水體治理,打造休閑水岸、綠色水徑;在澤州縣霍秀村,錦繡湖成為市郊一景,當地群眾可以圍繞這一景觀水體嘗試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崔超介紹說,“這些都是我們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的經驗,讓黑臭水體治理真正融入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水系環境治理任重道遠。在系統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基礎上,河暢、水凈、岸綠、景美藍圖正逐漸成為美麗晉城的現實畫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