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質量高標準開展海洋環境監測
【谷騰環保網訊】近日,在徐圩外海,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以下簡稱省中心)會同江蘇省連云港環境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以下簡稱三基調查)海灣精細化調查。
“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是重要國情調查,是做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通過開展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可以全面準確掌握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為海洋生態環境管理與保護提供基礎信息和決策依據。我們按照高質量、高標準要求開展本次調查,并借此契機錘煉隊伍,全面提升全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調查能力。”省中心副主任趙永剛表示。
海上監測不僅是技術活,更是精細活
為扎實做好三基調查工作,省中心外部聯合沿海三市駐市環境監測中心,內部跨部門抽調技術骨干,第一時間組成工作專班,從方案編制、現場調查、實驗室分析、數據審核與報送等各環節嚴格把控,開展全員技術培訓和全流程質量控制,對采測單位間的協調和運行進行通關模擬并建立聯絡機制,全面保障調查任務順利完成。
“現場監測是三基調查的重要環節。”趙永剛向記者介紹,考慮到出海時機稍縱即逝,每個監測人員都會在細節上提前做足準備,盡量減少海上駐泊時間。
部分點位水位較淺,大船無法靠近監測,為滿足500米范圍內采樣要求,只能采用小艇采樣。“有一個位于長江干流北支的監測點位,水位比較淺,附近還有造橋施工項目,我們的‘中國環監蘇001號’監測船無法到達,只能乘小艇前往,往返大約需要3個小時。”江蘇省連云港環境監測中心的于愛琛參加了2023年夏季航次上海浙北海域三基調查任務,有次在前往點位的途中,遇到了小艇拋錨的問題,“當時挺狼狽的,但幸運的是潮水正好把我們推到了采樣位置,順利完成了采樣工作。”
海上監測不僅是技術活,更是精細活。取水、抽濾、灌裝、滴定、萃取,這些在陸地上的尋常操作,在風大浪急、潮流復雜的海面環境下卻會異常艱難。
“由于行船過程中顛簸不斷,許多玻璃儀器都存在破碎風險,比如萃取工作用到的分液漏斗。”江蘇省南通環境監測中心沈清介紹,配套攜帶的儀器支架底部結構較窄,重心太高,其穩定性難以應對海面復雜環境。為此,他們專門咨詢了省中心專家意見,將支架固定在桌面與墻面夾角處,保證了穩定性,有力支撐了萃取工作的順利進行。
顛簸的船體對監測人員的身體和意志力是一大考驗。外業工作人員要在惡劣海況、身體不適的同時,嚴格按照標準規范開展樣品采集、前處理、檢測和記錄等監測工作。“低頭工作,很容易暈船。但手頭的工作不能耽誤,只能休息一會兒就抓緊開始。”江蘇省鹽城環境監測中心吳亞康說,大家幾乎把各種“防暈眩”的偏方都嘗試了一遍。
暈船、長時間航行顛簸、夏季高溫暴曬……來自省中心和沿海三個駐市環境監測中心的監測人員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了三個季節的海上現場監測工作,海上作業時間近40天,總航程近3000海里,監測質量達到100%。
首次大規模開展海洋新污染物監測
海上監測作業艱難,實驗室分析工作同樣充滿挑戰。新污染物調查監測是三基調查的重點、難點工作。納入分析的12類新污染物,檢測分析難度大且部分指標尚無標準規范。省中心憑借在新污染物檢測分析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成為除中國科學院、部屬業務科研單位之外,全國參與此項工作的三家省級監測中心之一。
為了滿足三基調查的質控需求,省中心技術骨干組成技術攻堅組,結合現有新污染物項目CMA資質認定能力,針對全氟化合物、內分泌干擾物、短鏈氯化石蠟、得克隆等非標方法開展了方法確認研究;針對酞酸酯、有機氯農藥、多溴聯苯醚等標準方法進行了方法性能提升研究。
“這是首次大規模開展海洋新污染物監測,在監測工作開展前,我們圓滿完成了各項目的方法開發、優化、驗證以及三基辦組織開展的新污染物監測能力驗證考核任務。”省中心周超凡表示 ,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幫助承接遼寧、上海、浙江、福建等區域海水、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的分析測試工作,全年共完成分析新污染物樣品總計約2200個,出具數據約1.8萬個。
目前,由省中心牽頭承擔的三基調查任務中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監測工作已全部完成,監測數據已通過審核上報。
本次調查工作,獲取了全面詳實的長三角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本底資料,通過系統分析海洋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為海洋生態環境跨區域聯保共治、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未來,他們將繼續以“細、實、嚴、勤、精”的工作作風,全力保障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